作者:张发升  单位:兰陵县庄坞镇层山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1115

中医正骨是传统中医学的瑰宝,通过手法复位、固定及康复调理,治疗骨折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核心在于“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强调以最小创伤恢复骨骼解剖结构与功能,尤其适用于闭合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及儿童青枝骨折等。从《黄帝内经》的“正骨理筋”到现代中医骨科的传承创新,正骨手法始终以“精准、轻巧、无痛”为原则,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手法复位:以巧破力,重塑骨骼结构

    中医正骨以“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为核心内容,借助“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技巧,达到骨折断端的精确复位。以桡骨远端骨折(即Colles骨折)为例,医生首先运用“触摸法”沿骨折线仔细触诊,凭借指腹感受断端移位的方向、角度及软组织嵌顿的情况,如“以指代眼”般洞悉损伤的整体情况;接着采用“折顶回旋”手法,一只手稳固握住骨折近端作为支点,另一只手对远端施加反向牵引并适度折顶,借助杠杆原理使背侧移位的骨块“翻回”至解剖位置;若遇断端嵌插或旋转畸形,则用回旋手法逐步解锁;在复位后期,借助“端提”手法矫正残留的侧方移位,同时用“按摩”手法放松周围痉挛的肌肉,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最终达到“骨合筋舒、动静相宜”的复位标准,为后续的愈合打下基础。小夹板固定:动态平衡,促进自然愈合

    复位之后,中医会采用如杉树皮、竹板这类的小夹板,再搭配棉垫及绷带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小夹板依据“四点加压”的原理,于骨折的上下两端及移位方向施加弹性压力,这样做既能限制过度活动,又能让肢体进行微动,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生物力学环境。例如,在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固定时,会将前臂放置在中立位,夹板分别放置在上臂的前、后、内、外侧,利用棉垫对骨突处予以保护,绷带采用“8”字形缠绕,如此一来,既能防止压迫神经血管,又能促进骨折端受到应力刺激,加速骨痂的形成。

内外兼治:中药辅助,加速康复进程

    中医正骨秉持“骨病治筋,筋病治骨”的整体观念,认为骨折愈合需要“血活、筋续、骨合”三个阶段共同推进。在复位固定之后,通常辅以中药进行分期调治:早期以“破”为主,针对血瘀气滞、肿痛剧烈的症状,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敷自制的“双柏散”经皮肤吸收,形成“内服活血、外敷散结”的立体治疗方式;中期以“和”为要,选用续骨活血汤,配合针灸刺激阳陵泉、绝骨等穴位,激发筋骨自身的修复潜能;后期以“补”为纲领,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精,或用壮筋养血汤,再佐以五加皮、怀牛膝等药膳,达到“筋骨并重、标本兼治”的最终目标。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恢复肢体功能

    中医正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贯穿功能锻炼,遵循“早活动、晚负重”这一原则。在复位后的1到3天,便可开始进行“握拳-松手”及“股四头肌收缩”等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推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在2周之后,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前臂旋转、膝关节屈伸等;4到6周时,依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开展抗阻力训练。例如,锁骨骨折的患者,借助“耸肩-沉肩”及“肩关节钟摆运动”等锻炼方式,可有效地预防肩关节粘连,恢复上肢功能。

    中医正骨手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借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药调理及功能锻炼的四位一体模式,达到骨折治疗精准微创、快速康复的效果。其优势在于能避免手术创伤、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医疗费用,尤其适用于对美观及功能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