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生活中,骨折是常见的意外损伤。不少人骨折后会陷入两难:有人觉得“伤筋动骨一百天”,必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才不会影响恢复;也有人急于康复,过早开始活动,结果导致骨折移位、愈合延迟。到底骨折后该躺还是动?骨科医生表示,科学康复的关键在于“分阶段、讲方法”,盲目躺卧或过度活动都会踩坑,掌握正确的康复节奏才能让骨骼更快恢复。
骨折早期:“制动为主,适度活动”是核心
骨折后的1~2周属于早期阶段,此时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稳定的纤维连接,断端容易移位,这一阶段的核心原则是“保护骨折部位,减少活动”,但并非完全卧床不动。骨科医生解释,骨折早期需要通过“制动”为骨骼愈合创造稳定环境。比如腿部骨折后,医生会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此时要避免患肢负重、用力,睡觉时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整天躺在床上,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不能停。以腿部骨折为例,患者可以在卧床时活动脚踝、脚趾,或者进行上肢的伸展、握拳运动,这样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还能维持身体的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不过,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过度制动”,有人担心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连翻身、坐起都不敢;二是“擅自活动”,比如手腕骨折后,觉得石膏固定后就可以轻微用力拿东西,结果导致骨折断端移位,不得不重新进行复位固定,反而延长了康复时间。
骨折中期:“逐步增加活动,强化肌肉力量”
骨折后的3~8周左右进入中期阶段,此时骨折断端已经形成纤维骨痂,骨骼稳定性明显提高,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保护下逐步增加活动量,恢复肌肉力量”。比如上肢骨折的患者,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如屈伸肘关节、旋转手腕等,活动幅度要从小到大,避免突然用力;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借助拐杖或助行器逐渐负重,先从部分负重开始,比如用脚尖轻轻点地,再慢慢过渡到全负重,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注意的是,骨折中期的活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X光片,根据骨骼愈合情况调整活动计划。如果活动后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或骨折部位异常活动,应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
骨折后期:“全面恢复功能,预防并发症”
骨折后8~12周进入后期阶段,此时骨折基本愈合,骨骼稳定性良好,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全面恢复关节功能和肢体活动能力,预防并发症”。这个阶段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比如上肢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动作的训练,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身体整体素质;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逐渐摆脱拐杖或助行器,正常行走、上下楼梯,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跳跃动作,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骨折再次发生。
很多人在骨折恢复期由于长时间制动,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放松关节周围的肌肉,再配合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另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因长期代偿性姿势导致脊柱侧弯、高低肩等问题。
骨科医生的3个康复提醒,避开常见误区
不要盲目“补钙”:很多人认为骨折后多补钙能促进愈合,其实正常饮食中的钙已经能满足骨骼愈合的需求,过量补钙反而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增加肾脏负担。如果确实存在缺钙的情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钙。避免“过早负重”: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过早负重会导致骨折断端受压,影响骨痂形成,甚至导致骨折移位、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在骨骼达到一定愈合强度后再逐渐负重。
重视“康复训练”:有些患者只关注骨折愈合,忽视了康复训练,导致骨折愈合后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康复训练与骨折愈合同样重要,贯穿整个康复过程,必须坚持进行。
骨折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躺”还是“动”,都要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和自身恢复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操作。只有掌握正确的康复节奏,才能让骨骼更快、更好地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