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珍  单位:西部战区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41

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们往往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疾病,诸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常常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诸多负面变化。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开展有效的医学科普,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多种。首先是焦虑情绪。当得知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担心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比如,担心疾病突然发作危及生命,害怕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等。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许多患者整日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睡眠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是抑郁心理。长期患病,生活方式受到限制,无法像以前一样自由活动和工作,一些患者会逐渐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陷入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言寡语、食欲不振等。

再者是恐惧心理。心血管疾病发作时的一些症状,如胸痛、心悸等,会让患者感到极度恐惧。特别是经历过严重发作的患者,对再次发作充满恐惧,甚至不敢独自活动,心理负担沉重。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有效的心理护理必不可少。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倾诉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在交流过程中,用温和、专业的语言解答患者的疑问,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例如,患者询问病情时,要清晰、准确地告知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帮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神秘感和恐惧。提供心理支持也非常关键。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这些负面情绪是患病过程中常见的反应,并不是自己“软弱”的表现。对于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者,可以组织一些康复经验分享会,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也能对患者心理起到积极影响。病房保持整洁、安静、光线适宜,温度和湿度也要调节到让患者感觉舒适的范围。同时,允许家属适当陪伴,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除了心理护理,医学科普同样重要。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例如,讲解高血压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让患者明白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自身行为和体质密切相关。

在治疗方面,要让患者了解各种治疗手段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需要服用药物的患者,详细告知药物的作用、服用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比如,服用降压药可能会有轻微头晕的症状,让患者提前知晓,避免因出现不适而过度恐慌。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医学科普的重点内容。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定期随访也是医学科普的一部分。医护人员在随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进一步强化医学知识的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建议,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按时服药。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全面的医学科普,心血管内科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他们的心理负担会减轻,对疾病的认知会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的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医护人员应充分重视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医学科普工作,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