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在医疗护理中,导管(如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是维持生命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导管也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入侵通道”,导致导管相关感染(如CRB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UTI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护理人员精准识别导管周围渗液、异味等“红灯信号”,是阻断感染进展的关键。
导管渗液:感染的可视化预警
短期留置导管周围少量清亮渗出属正常生理反应,但当渗液的颜色、性状、量出现异常改变时,需警惕感染风险。
1.颜色异常的分级判断
(1)淡红色渗液:伴局部皮温升高,多为导管摩擦引发的无菌性炎症,持续超过24小时需警惕早期感染。
(2)黄色/黄绿色渗液:提示细菌感染,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定植。
(3)灰白色糊状渗液:可能为真菌感染信号,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
(4)褐色/血性渗液混合脓性分泌物: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常伴随导管尖端培养阳性。
2.性状改变的临床提示
正常渗液为清亮水样,出现以下变化需立即干预:
(1)黏液状渗液:提示导管出口处感染,存在炎症渗出物积聚。
(2)脓性渗液:质地黏稠、浑浊,含大量白细胞和细菌,为明确感染标志。
(3)拉丝状渗液:多见于念珠菌感染,渗液不易擦拭,需警惕真菌感染。
3.渗液量的临界指标
渗液量突然超过每日5ml,或敷料2小时内被浸透,即使颜色正常也可能是感染早期表现。中心静脉导管(CVC)出现少量渗液即可能提示导管隧道感染。
异味识别:病原体的特征性标志
导管周围异常气味多与特定病原体感染相关,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
1.腐臭味:提示厌氧菌感染,常见于褥疮合并导管感染患者。
2.甜腥味:多为真菌感染信号,白色念珠菌定植时渗液常带淡甜腥味。
3.腥臭味:提示革兰阴性菌感染,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时,渗液常散发腥臭味。
4.金属味:罕见但需警惕的特殊信号,可能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合并症状:感染的综合佐证
单独的渗液或异味可能存在误判,若同时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
1.局部症状:红(皮肤发红)、肿(组织肿胀)、热(皮温升高)、痛(持续性疼痛)。
2.全身症状:发热(体温>38℃)、寒战、心率加快(>100次/分),严重时出现低血压、意识模糊等脓毒症症状。
不同类型导管的特异性表现
不同部位导管感染表现存在差异:
1.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式CVC出现沿隧道走向的红肿、渗液,需警惕隧道感染;输液时回抽困难,可能为导管内血栓合并感染。
2.导尿管:尿道口渗液、异味,尿液浑浊、出现絮状物,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可能为CAUTI。
3.气管导管:气囊上方分泌物呈脓性,吸气时出现喉鸣音,可能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4.胸腔引流管:引流液变为脓性、浑浊,甚至含食物残渣(提示食管胸膜瘘),伴恶臭时可能为厌氧菌感染。
异常信号的处理与预防策略
1.处理流程
(1)记录:详细记录渗液的颜色、量、性状、气味及局部、全身症状。
(2)报告:及时通知医生,协助评估感染程度。
(3)采样:按规范采集标本送检。
(4)处理:遵医嘱更换敷料、局部消毒,必要时协助拔管。
(5)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观察症状变化。
2.预防大于治疗:降低感染风险的护理要点
(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及维护时戴无菌手套、口罩,消毒范围直径≥8cm。
(2)规范敷料管理: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渗血渗液时立即更换。
(3)保持导管通畅:定时冲管、封管,避免堵塞。
(4)尽早拔管:评估病情,治疗无需时及时拔除,减少留置时间。
结语
导管护理的细节直接关乎患者安全。护理人员需敏锐识别感染信号,通过规范操作筑牢防线,让导管真正成为治疗助力而非感染通道。及时发现一个异常信号,或许就能避免一场致命感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