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志艳  单位:万源市太平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57

当高血压患者对着血压计上波动的数字反复纠结,当糖尿病患者在“能吃什么”“吃多少”的疑问里徘徊,当类风湿患者想运动却怕加重关节负担——很多人会觉得,慢病管理就像一场“一个人的战斗”,只能靠自己咬牙坚持。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少慢病患者尝试过自己查资料调药量、跟着网上攻略改饮食,却常常因为缺乏专业判断走了弯路:有人因过度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有人误信“偏方”停了处方药,还有人忽视定期监测让病情悄悄加重。其实,慢病管理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你身边的基层护理团队,正是这场“健康保卫战”里最靠谱的“战友”。

从定期随访监测、个性化用药指导,到饮食运动规划、心理情绪疏导,基层护理能把专业的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帮你避开管理误区、稳住病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基层护理是如何帮你把慢病“管到位”,让健康更有底气的。

慢病管理的“独自困境”

凌晨五点,张叔盯着血压计上160/100的数字,心里又慌又乱。上周觉得头晕,他照着网上说的“降压小妙招”,悄悄把降压药减了半片,可这才几天,血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往上窜。他想不通,明明夏天血压会偏低,怎么自己这血压还反着来?纠结要不要把药量调回去,又怕调错了出问题,只能对着血压计发呆,连早饭都没了胃口。

厨房里,李阿姨正对着手机里的“糖尿病食谱”叹气。为了控糖,她试着做了网上推荐的“杂粮饭”,可吃了三天,餐后血糖还是忽高忽低。有时候中午吃了同样的菜,下午血糖却差了两个单位,她翻遍了食谱也没找到原因——是杂粮放少了?还是炒菜时油放多了?家里人总说“你少吃点就行”,可具体少吃多少、哪些能吃哪些要忌口,没人能说清楚,她只能在“吃与不吃”的纠结里,看着血糖曲线起起伏伏。

还有72岁的陈爷爷,患慢阻肺三年了。最近总觉得气短,想跟着视频学呼吸训练,可练了几天不仅没好转,反而更喘了。他不知道是自己动作不对,还是该用吸氧机了,每次想问问医生,一想到要坐半小时公交去大医院,排队挂号要大半天,就又打了退堂鼓。直到上周夜里突然喘不上气,被家人紧急送医,才知道自己早就该调整用药,可这些“该知道的事”,他之前一个人摸索时,连半点方向都没有。

像张叔、李阿姨、陈爷爷这样的情况,在慢病患者里并不少见。高血压患者不知道怎么跟着季节、情绪调药量,糖尿病患者搞不清饮食里的“隐形糖”藏在哪,慢阻肺患者摸不准急性发作的“信号”……慢病管理从来不是“吃了药就完事”,它需要盯着指标变化调整方案,需要结合日常饮食、运动找规律,更需要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专业答案。可这些“需要”,单靠患者自己的经验和网上零碎的信息,根本扛不下来——要么像张叔那样调错药量,要么像李阿姨那样踩了饮食的坑,要么像陈爷爷那样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说到底,慢病管理是一场需要专业“导航”的长期旅程,光靠自己硬闯,太容易走弯路了。

基层护理:慢病管理的“家门口援军”

张叔还在为血压波动发愁时,社区护士小周已经提着血压仪敲开了他家门——这是社区慢病管理团队的定期随访。小周一边帮张叔测血压,一边听他说减药的事,没有先批评他,而是拿出张叔的健康档案,指着上面近一个月的血压记录说:“张叔,您夏天血压是比冬天低,但上周您女儿结婚,您忙前忙后没休息好,情绪也激动,这时候减药就容易出问题。”接着,小周又手把手教他怎么根据作息、情绪调整服药时间,还在手机上帮他设了服药提醒,“以后有疑问别自己琢磨,随时给我打电话,比您在网上查靠谱。”从那以后,张叔的血压再也没像之前那样“过山车”,每次小周上门,他还会主动聊自己这周的饮食和睡眠,像多了个懂健康的“家人”。

李阿姨对着糖尿病食谱叹气的日子,也因为社区健康管理师的到来变了样。健康管理师小王听说李阿姨跟着网上食谱做饭,却没效果,特意带了份定制食谱上门,里面不仅写了每道菜的食材用量,还标注了“玉米可以替换成等量红薯”“炒菜用橄榄油比菜籽油更适合控糖”。小王知道李阿姨喜欢吃面食,还教她用荞麦面、全麦面做馒头,“您之前觉得同样的菜血糖不一样,可能是主食量没控制好,我给您列了每餐主食的重量,您先试试,下周我再来帮您调整。”现在李阿姨的餐后血糖稳多了,她还把食谱分享给小区里其他糖尿病邻居,笑着说:“这可比网上那些‘通用食谱’管用多了,都是照着我的口味和情况做的。”

陈爷爷更没想到,基层护理团队帮他解决了去大医院的麻烦。社区全科医生老杨听说他慢阻肺加重,特意带着肺功能检测仪上门,测完后又听他说跟着视频练呼吸训练没效果,当场示范起腹式呼吸:“陈爷爷,您之前练的动作幅度太大,反而增加了肺部负担,您跟着我,用鼻子慢慢吸,让肚子鼓起来,再用嘴慢慢呼……”老杨还帮陈爷爷调整了用药方案,又教他和家人怎么识别急性发作的信号,“要是出现胸闷、喘不上气加重,先按这个方法应急,同时给社区医院打电话,我们会安排救护车对接上级医院,不用您自己跑。”现在陈爷爷每天按老杨教的方法训练,还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康复治疗,再也不用为了问个问题就折腾去大医院。

其实不只是张叔、李阿姨和陈爷爷,越来越多慢病患者都在社区里遇到了这样的“家门口援军”。他们可能是顶着烈日上门随访的护士,可能是拿着定制方案耐心讲解的健康管理师,也可能是熟悉每位患者病情的全科医生——这些基层护理人员,不像大医院医生那样难预约,他们知道患者家在哪,清楚患者的生活习惯,甚至记得患者的忌口和喜好。他们不会只给一次诊疗建议,而是长期陪着患者管理慢病:今天帮着调整用药,明天指导下饮食,后天教些康复训练,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及时对接上级医院。对慢病患者来说,这样的基层护理团队,就像守在家门口的“健康卫士”,让曾经让人头疼的慢病管理,变得踏实又省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