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消化道就像一条贯穿人体的“生命通道”,从口腔到肛门,承担着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的重要功能。然而,这条通道一旦出现癌变,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胃痛、便血等症状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消化道癌症病例超过100万例,早期发现率不足20%。专家提醒:消化道早癌筛查刻不容缓,尤其是以下5类高危人群,每年必须进行专业检查。
一、消化道早癌:沉默的健康杀手
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这些癌症在早期往往没有特异性症状,就像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食管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进食哽噎感,容易被误认为是“吃得太急”;胃癌早期可能只是上腹不适、反酸烧心,与普通胃炎无异;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常被忽视。
很多患者等到出现黑便、呕血、明显消瘦等症状才就医,此时往往已到中晚期。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指出,早期消化道癌症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
二、这5类人必须每年筛查
1. 年龄≥40岁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黏膜发生癌前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40岁后,人体细胞修复能力下降,长期饮食刺激、环境因素等累积效应开始显现。建议从40岁开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进行首次消化道早癌筛查。
2. 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者
遗传因素在消化道癌症发病中占重要比例。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消化道癌症病史,本人患病风险将增加2-3倍。这类人群建议提前到35岁开始筛查,并缩短筛查间隔。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这种“超级细菌”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60%。感染者胃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6倍。建议感染者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接受规范治疗。
4.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
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红肉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饮食习惯,会显著增加消化道癌症风险。特别是爱吃烫食、快食、三餐不规律的人群,消化道黏膜长期受损,癌变风险更高。
5. 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患者,属于癌前病变人群。例如,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可达5%-40%,这类患者必须定期随访检查。
三、这些筛查方法能救命
1. 胃镜检查:胃癌筛查金标准
胃镜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现微小病变。配合染色技术、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可精确判断病变性质。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
检查须知: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可能出现咽部不适,一般1-2天可缓解。
2. 肠镜检查:结直肠癌筛查利器
肠镜可观察整个结肠和直肠,发现早期癌变和癌前病变。研究发现,规律肠镜筛查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60%以上。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
检查准备: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服用泻药至排便呈清水样。检查后注意休息,可能出现轻微腹胀,一般很快消失。
3. 粪便潜血试验:简便初筛方法
通过检测粪便中隐藏的血液,筛查消化道出血。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肠镜或胃镜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潜血检测。
4.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血液中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虽不能单独确诊癌症,但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建议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使用。
四、预防胜于治疗:日常护胃指南
1. 饮食调整:减少腌制食品、烧烤、油炸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
2. 戒烟限酒:吸烟者胃癌风险增加50%,饮酒者食管癌风险增加3-5倍。
3.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癌症风险。
4.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消化道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控制在18.5-23.9之间最理想。
5. 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接受规范治疗,根除后胃癌风险可降低50%以上。
五、早筛误区要避开
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用检查
消化道早癌往往没有症状,等出现症状时可能已到中晚期。
误区2:胃镜/肠镜太痛苦,不敢做
现在已有无痛胃镜/肠镜技术,检查过程中完全无痛苦。
误区3:年轻人不会得消化道癌
临床发现,30岁以下消化道癌症患者逐年增多,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误区4:检查一次正常就万事大吉
消化道癌变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定期筛查。
消化道健康关乎生命质量。记住:40岁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关键节点,5类高危人群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规范的筛查,可能就能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消化道健康,别让“沉默的癌症”有机可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