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胜波  单位:名山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1582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身体出现“不疼不痒”的异常,往往会被归为“小毛病”,腹股沟疝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很多人发现腹股沟区鼓个小包,走路、咳嗽时明显,躺下又消失,且没什么痛感,就觉得“不影响生活,不用管”。但这种想法,可能会埋下危及生命的隐患。

先搞清楚,腹股沟疝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腹腔里的器官(比如小肠、网膜),因为腹股沟区的腹壁出现了“漏洞”,趁机钻了出来,形成一个可摸到或看到的包块。这个“漏洞”可能是先天发育时就有的薄弱点,也可能是后天因咳嗽、便秘、长期搬重物、肥胖或衰老导致腹壁肌肉变松弛而出现的。就像衣服破了个洞,里面的布料容易鼓出来一样,腹腔器官也会顺着腹壁的“破洞”往外跑。

为什么“不疼就不用管”是错误的?因为腹股沟疝的危险,恰恰藏在“不疼”的假象里。它不会像感冒一样自己痊愈,反而会随着时间推移,让“漏洞”越来越大,鼓出来的器官也可能越来越多。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小鼓包,躺下能回去,可慢慢的,包块会变大,甚至站立时也收不回去,这时候就已经从“可复性疝”变成了“难复性疝”,虽然可能还不疼,但器官长期卡在疝囊里,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功能。比如部分肠管长期突出,可能会出现蠕动减慢,进而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只是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不好”,进一步延误了对疝的处理。

更可怕的是“嵌顿疝”的出现,这是腹股沟疝最危险的并发症,随时可能致命。比如突然用力咳嗽、搬重物,或者长时间站立后,原本能回去的疝内容物(大多是小肠)可能被突然卡在“漏洞”口,再也回不到腹腔里。这时,卡住的小肠会因为血液供应被阻断,迅速出现缺血、坏死。一开始可能只是局部胀痛,但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疼痛会急剧加剧,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如果不及时手术,坏死的小肠可能引发腹腔感染、败血症,死亡率极高。临床上,很多嵌顿疝患者都是因为前期“不疼不管”,等到剧痛难忍才就医,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还可能因为小肠坏死不得不切除,甚至留下终身后遗症。

还有人觉得“年纪大了,手术风险高,能不做就不做”,这种顾虑也需要纠正。现在腹股沟疝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传统的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微创手术,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尤其是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对老年人的身体负担也远小于想象。相反,如果因为害怕手术而拖延,一旦发生嵌顿疝,急诊手术的风险会比择期手术高很多,不仅麻醉风险大,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择期手术时医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调整身体状态,而急诊手术往往只能“被动应对”,风险自然更高。

那么,发现腹股沟疝后该怎么做?首先要及时就医,让医生通过触诊、超声等检查判断疝的类型和大小,制定治疗方案。其次,在等待治疗的过程中,要避免剧烈运动、搬重物、长时间咳嗽或便秘,这些行为都会增加腹腔压力,让疝变得更严重。可以适当使用疝带暂时压迫疝口,防止器官进一步突出,但疝带不能替代手术,它只能起到临时缓解的作用,长期使用还可能压迫局部组织,增加嵌顿风险。

最后要提醒的是,腹股沟疝没有“自愈”的可能,手术是唯一能根治的方法。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疝块大小、疼不疼,只要确诊,都应该尽早手术。不要等到“小毛病”变成“大危险”,才追悔莫及。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尤其是像腹股沟疝这样“会进展、有风险”的问题,及时干预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