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每次去医院看病,医生总会开一张血常规检查单。这张看似普通的化验单,实则是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短短几分钟就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线索。很多人拿到报告单时,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值和上下箭头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掌握几个核心指标,就能快速读懂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
一、血常规5 分钟完成健康侦查
血常规检查只需抽取 1-2 毫升静脉血,全程不超过 5 分钟,却能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该三类细胞各司其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它们的数值变化往往是疾病的早期预警。
很多人认为只有生病时才需要做血常规,其实健康人群每年体检也应纳入这项检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定期监测血常规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小隐患发展成大疾病。
二、三大核心指标,读懂身体预警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血红蛋白则是红细胞内携带氧气的关键物质。化验单上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两项指标,直接反映人体是否贫血。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容易被忽视;长期贫血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引发贫血性心脏病。除了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细分指标异常,还可能提示地中海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特殊类型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2)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力量,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异常代表不同的健康问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比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水痘等。如果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需要警惕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而白细胞总数降低,可能意味着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3)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化验单上血小板计数(PLT)异常同样不容忽视。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10⁹/L,称为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药物副作用等有关。血小板计数高于 300×10⁹/L,称为血小板增多,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炎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增多。
三、这些健康隐患,血常规早知道
(1)感染性疾病
感冒发烧时,通过血常规能快速判断感染类型。如果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为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为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但血常规检查会出现明显异常,比如白细胞总数异常升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等。如果发现这些异常,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能尽早确诊并开展治疗。
(3)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服药可能会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定期检查血常规,能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贫血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血常规监测能及时纠正贫血,改善病情。
四、读懂化验单,避开这些误区
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后,看到有上下箭头就紧张不已,其实并非所有异常都意味着疾病。比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可能会暂时性升高;女性月经期,血小板可能会略有降低;情绪紧张、熬夜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出现轻微波动。正确的做法是,将化验单交给医生,结合自身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指标只是轻微异常,且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一段时间后复查;如果指标异常明显,或伴有不适症状,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血常规检查虽然简单,却是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掌握血常规,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下次再做血常规检查时,不妨多留意上述几个核心指标,做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