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长期管理始终是护理重点与难点。临床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率虽已达 58.3%,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 23.8%,部分患者因未掌握科学用药方法、忽视生活方式干预或对药物副作用应对不当,导致治疗中断或疗效不佳。作为心内科护士,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修订版)》及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长期服用降压药人群必须重视的四大护理要点,助力患者实现精准药物管理,平衡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性。
一、建立科学用药管理体系,避免"隐形"用药风险
1. 把握最佳服药时机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约60%的高血压患者呈现"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10%-20%),而20%为"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建议患者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定自身血压波动类型,选择最佳服药时间:
- 勺型血压:长效制剂建议清晨7:00前服用
- 非勺型血压:可在睡前加服中短效制剂
- 晨峰高血压:可联合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2. 规范药物储存方式
降压药多为化学合成制剂,储存不当易导致效价降低:
- 避光保存:如硝苯地平缓释片需使用原铝箔包装
- 防潮处理:卡托普利片开封后应置于干燥盒
- 冷藏管理:部分生物制剂(如注射用硝普钠)需2-8℃保存
3.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见相互作用案例:
- 钙通道阻滞剂+葡萄柚汁:可使血药浓度升高3-10倍
- ACEI类药物+保钾利尿剂:可能引发高钾血症
- β受体阻滞剂+降糖药: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建议患者建立用药清单,就医时主动告知药师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
二、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增强药物协同效应
1. 精准限盐管理
WHO推荐每日盐摄入量<5g,但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达10.5g。建议采用"三阶梯限盐法":
- 第一阶段:使用定量盐勺(3g/日)
- 第二阶段:用香草、柠檬汁替代部分食盐
- 第三阶段:建立低钠味觉记忆(约需3个月适应期)
研究显示,每日减盐1g可使收缩压降低2.5-8.5mmHg,相当于增加一种降压药物的疗效。
2. 优化运动处方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
- 抗阻训练:每周2次(如哑铃、弹力带)
- 注意事项:
- 避免清晨6-10点血压高峰时段运动
- 运动前后监测血压,收缩压≥200mmHg时暂停运动
- β受体阻滞剂使用者需延长热身时间
3. 睡眠质量干预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血压控制难度增加3倍。建议:
- 使用多导睡眠监测(PSG)明确诊断
- 体位干预:侧卧位睡眠可减少呼吸暂停次数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
三、构建全周期监测体系,实现副作用早期预警
1. 建立药物反应日志
建议患者记录:
- 服药时间与剂量
- 血压变化(早中晚各测一次)
- 身体反应(如干咳、水肿、头晕)
- 实验室指标(血钾、血肌酐等)
案例分析:某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后出现持续性干咳,经日志分析确诊为ACEI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更换为氯沙坦后症状缓解。
2. 重点监测特殊人群
- 老年患者:关注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
- 糖尿病患者:警惕β受体阻滞剂引发的低血糖
- 肾功能不全者:定期监测血肌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3. 掌握应急处理方案
- 低血压反应:立即平卧,抬高下肢,补充淡盐水
- 严重水肿:暂停钙通道阻滞剂,联系医生调整方案
- 电解质紊乱:血钾>5.5mmol/L时需急诊处理
四、延伸管理:构建医患协同管理模式
建议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综合评估:
1.血压达标情况(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
2.靶器官损害评估(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等)
3.药物依从性评价(Morisky量表)
4.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体脂率、腰围等)
某三甲医院实施该管理模式后,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从62%提升至89%,血压达标率提高4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37%。
结语
降压治疗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攻坚战",药物治疗仅是其中一环。通过科学用药管理、精准生活方式干预与全周期监测,患者不仅能保障降压疗效,还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建议每位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与医护团队形成治疗联盟,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