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医院儿科、呼吸科门诊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数量明显上升,不少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与健康。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何频发?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治?本文将从肺炎支原体的特点、感染症状、预防措施、治疗及护理等方面展开科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威胁。
一、认识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没有细胞壁结构,这一特性使其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不敏感。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学校、幼儿园、家庭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快速传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而且,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潜伏期内患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这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二、感染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多数患者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在38℃左右,可伴有畏寒;咳嗽较为剧烈,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者后期可能出现少量痰液。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并发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危及生命健康。因此,当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等症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三、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防护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基础。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进食前,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防止病原体经手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帕或手肘内侧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并洗手。外出时,尤其是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车站、医院等,建议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二)增强自身免疫力
自身免疫力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长建议成年人不少于7小时,儿童不少于9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的修复和增强。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挑食、偏食和过度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式,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此外,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三)环境管理
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清洁与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定期对家具、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患病学生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消毒,做好通风换气,减少病原体滋生。
四、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治疗药物主要选择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但18岁以下儿童禁用)和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8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奇霉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治疗周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通常为1-2周。
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导致病情反复或产生耐药性。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等,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咳嗽剧烈影响休息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物。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感染后积极治疗,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