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谈论心脏健康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这个藏在心跳里的“隐形杀手”。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脏如同一个精密的“泵”,通过规律的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流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主导,节律整齐,每分钟约60-100次。在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发生异常电活动,导致心房快速、无规律的颤动,使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每分钟可达350-600次),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入心室,导致心室跳动也变得快慢不一、强弱不一。
二、心房颤动的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突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7天内可自行终止,多数不超过48小时。可能偶尔发作,也可能频繁出现。
2、持续性房颤:发作后不能自行终止,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要通过药物或电击等方式才能恢复正常心律。
3、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尝试恢复窦性心律。
4、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存在。
三、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1、心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感觉心跳加快、紊乱,仿佛心脏要“跳出来”一样,常伴有心慌、坐立不安。
2、乏力:由于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身体供血不足,容易出现疲劳、乏力,即使轻微活动也可能感到体力不支。
3、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由于肺部血液回流受阻,会出现气短、呼吸急促的情况,严重时休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痛、胸闷等症状,少数人还可能伴有尿频。
四、心房颤动对身体的危害
1、脑卒中(中风):这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心房颤动时血液在心房内流动缓慢,容易淤积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引发脑卒中。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中风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
2、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
3、心肌缺血:房颤时心室率过快或节律不齐,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
4、认知功能下降:长期房颤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风险。
五、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症状、预防中风、改善心功能,具体方法包括:
(一)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地尔硫䓬)等,通过减慢心室跳动速度,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2、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用于将房颤转复为正常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
3、抗凝药物:这是预防中风的关键。常用的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通过体外电击的方式,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通常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2、导管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
3、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是房颤时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通过介入手术封堵左心耳,可以有效降低中风风险,适用于不能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
4、外科手术:如迷宫手术。
六、心房颤动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饮食管理: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酱菜等高盐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咖啡因可能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酒精可能诱发房颤发作或加重症状。
2、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3、病情监测:学会自我监测脉搏和心率,每天定时测量,并记录下来。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5、用药注意: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尤其是抗凝药物,随意停药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引发严重后果。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异常出血情况,应及时就医。
总之,心房颤动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生活管理,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