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波  单位:龙马潭区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4

肩周炎以疼痛与被动活动受限为典型表现,临床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尤以女性多发、50岁左右多发,且存在显著的复发倾向。初期症状虽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但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并未根治潜在的病理黏连,导致功能受限反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面对反复发作的病程,仅依靠传统理疗已难以应对顽固性结构障碍,针刀松解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微创、直达病灶的特点,为精准解除软组织黏连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

一、肩周炎反复发作的原因

肩关节囊与周围肌腱、滑囊、筋膜之间的非生理性黏连,是导致肩周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初期的疼痛来自滑囊轻度渗出或肩袖劳损,但当炎症持续存在,纤维组织增生与关节囊挛缩同步发生,便逐步演化为广泛性黏连。这种结构改变不是单一部位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肩峰下间隙、冈上肌腱止点、喙肱韧带和肩胛提肌等多处解剖结构的系统性病理过程。临床上,许多复发患者在影像检查中可见关节囊增厚、滑囊黏连明显,但常规康复难以深入这些深层结构,仅能缓解表面症状,难以阻断黏连的形成与再生。

二、针刀松解术原理

针刀作为一种结合传统针刺与现代外科理念的闭合松解技术,通过特制针头刺入筋膜层,针对性剥离或切断黏连组织。它既具针刺的柔性穿透力,又具刀具的机械分离切割作用。进入病灶后,操作者根据组织张力与阻力反馈,完成病理性黏连的剥离与松解。与传统手术相比,针刀术创伤极小,无需剥离表层健康组织,更能保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其核心价值在于直达关键结构,恢复肩关节本体运动的空间自由度,从而重建肌肉-关节-神经链条的正常生物力学状态。

三、如何精准消除黏连

临床实践中,针刀疗效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是否精准触达病灶”与“是否彻底松解病灶”。肩周炎的黏连并非均质分布,而是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结构依赖性,如前下方多见于喙肱韧带纤维化,外上方常为肩峰下滑囊黏连。因此,在操作前必须结合肌骨超声或MRI明确黏连范围与组织状态。

精准松解的重点不在于力量,而在于路径选择与层次感知。合适的进针点位通常选在肩峰前缘、喙突下方或肩胛骨内缘,根据患者活动受限的方向判断黏连的力学走向,然后通过层层剥离筋膜,逐级松解。进入组织后可感受到“撕裂感”或“弹响感”,这往往是黏连组织被分离的标志。操作者须避免对肌腱附着点或神经血管走行区进行误操作,必须以精准解剖与触觉反馈动态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目前,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因其更精准、安全而成为主流。

术后立即进行关节松动训练,是彻底松解黏连及防止二次黏连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刀与手法是不可分离的关系。

四、注意事项与建议

针刀术虽属微创,但对解剖结构的掌握要求极高。技术执行者需熟悉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走行及其力学特性,避免误伤肩袖结构或臂丛神经。操作前应结合个体体质、发病阶段及影像资料制定定制化治疗方案,避免一刀通用、盲目松解。对伴随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更年期内分泌紊乱者,组织修复周期延长,复发概率更高,术后应加强长期随访与功能训练。

治疗后需重建肩关节的动态稳定性。这不仅依赖于关节活动角度的恢复,更需要肌群协同机制的重新建立。功能锻炼不可流于形式,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加大训练负荷,促进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同步提升,从根本上减少组织再次黏连的可能性。

五、结语

针刀松解术在治疗顽固性肩周炎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在黏连结构明确、操作精确的前提下,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物理治疗。但其疗效并非一刀见效,而是对术中技术、术后康复及整体病理机制进行把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精准定位、科学松解与规范训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实现对肩周炎复发机制的干预,避免陷入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对于肩周炎这一结构性疾病,真正的治本之道,绝不止于止痛,更在于功能的重建与运动自由的彻底释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