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供应室的检查台上,一盏强光灯下摆放着一支一次性电刀。护士用放大镜贴近电极头,金属表面几处不易察觉的焦黑斑点在光线下显形,这可能是重复使用留下的痕迹。看似简单的一次性器械,背后藏着不少护理陷阱,而供应室的专业人员就像医疗安全的侦探,用细致观察辨别复用风险信号,守护患者安全。
包装暗藏的风险密码
很多人以为判断一次性器械是否可用,看看包装是否完好就行,其实包装上的细节藏着更多信息。正规一次性器械的包装采用特殊热封工艺,边缘平整光滑,就像用专业封口机密封的食品包装袋,不会有气泡或褶皱。如果发现包装边缘有不规则的压痕,或者局部热封痕迹颜色深浅不一,可能是二次封装的迹象,需要格外警惕。
包装上的标识也有讲究。合格的一次性器械包装会清晰印有灭菌指示图案,通常是一条或多条变色条,灭菌后会从原来的颜色(如黄色)变为特定颜色(如黑色)。供应室护士检查时,会像对照交通信号灯一样确认这些指示条是否完全变色,因为任何部分颜色异常都可能意味着灭菌不彻底。此外,包装上的生产批号应清晰可辨,与医院采购记录一致,模糊不清或与记录不符的批号,可能是复用器械的信号。
器械本身的细微破绽
进入供应室的一次性器械,都要经过检查。以一次性手术刀为例,新刀的刀刃在放大镜下看像锋利的直角,能轻松划破薄纸且边缘整齐。而复用后的刀刃边缘会出现细小的缺口,就像用旧的剪刀剪东西会起毛边一样,这种刀刃在手术中可能导致组织切割不平整,增加出血风险。
一次性电刀也是容易被复用的器械。正常的一次性电刀笔身外壳光滑无划痕,电极头呈光亮的银白色,接触皮肤时能迅速产生均匀的高频电流。如果电刀笔身出现明显的摩擦痕迹,电极头表面发暗甚至有焦黑斑点,很可能是多次使用后高温灼烧留下的痕迹。曾有供应室发现,一支疑似复用的一次性电刀,电极头缝隙里残留着不易清除的组织焦痂,这是反复使用后清洁不彻底的证明。正常电刀的导线柔软有弹性,若导线变硬、表皮出现裂纹,可能是多次灭菌导致的材质老化,使用时可能出现电流传导异常,增加患者灼伤风险。
管腔类器械的复用痕迹更隐蔽。一次性输尿管导管内壁应光滑如玻璃,而复用后的导管内壁可能附着一层薄薄的生物膜,这是细菌和有机物的混合物,普通清洗难以去除。供应室会用专用的内窥镜伸入管腔检查,一旦发现内壁失去光泽或有絮状物附着,就会立即判定为可疑器械。
供应室的三重防护检查
为了杜绝复用风险,供应室建立了严格的三重检查体系。第一步是包装检查,护士像拆快递一样仔细观察包装的每个细节,除了热封痕迹和灭菌指示,还会轻轻挤压包装,看是否有漏气现象,因为密封完好是器械无菌的重要保障。
第二步是器械功能测试。对于一次性吻合器这类复杂器械,护士会进行模拟操作,就像买车前试驾一样,检查击发是否顺畅、力度是否均匀。如果出现卡壳或异常声响,即使包装完好,也会被标记为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对象。
第三步是批号追溯。每一件一次性器械都有独特的“身份证号”——生产批号,供应室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核对器械批号与采购记录、使用登记是否一致。曾经有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一批一次性缝合针的批号在系统中显示早已使用完毕,追查后发现是不法商贩回收旧包装重新灌装的伪劣产品。
临床使用中的警惕信号
除了供应室的把关,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一次性器械时也能发现风险信号。打开包装后,如果闻到异常气味,或者看到器械表面有油渍、锈迹,很可能是复用后清洗不彻底的表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正常情况下推注应平稳均匀,如果感觉忽松忽紧,可能是活塞部件磨损。
还有一些风险隐藏在非常规使用中。比如将一次性引流管用于超出设计用途的场景,反复弯折可能导致管道内部出现微小裂纹,这些裂纹不仅影响器械性能,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供应室专家提醒,任何对器械的不当使用,都可能破坏其一次性属性,增加安全隐患。
结论
在医疗安全的链条上,每一件一次性器械的正确使用都至关重要。供应室的专业检查、临床医护的细心观察,共同构成了抵御复用风险的防线。正如一位供应室主管所说:“我们对每一件器械的严谨,都是对患者健康的责任。”了解这些辨别风险的方法,不仅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也能让公众对医疗安全多一份认知和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