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婷婷  单位:大邑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1010

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常规超声、CT 等检查有时难以精准判断病灶的性质,而肝脏造影作为一种更先进的影像学技术,能为医生提供更清晰的病灶细节。

肝脏造影的基本原理

肝脏造影全称是肝脏超声造影,是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实时动态观察肝脏组织和病灶血流灌注情况的检查方法。造影剂通常为微气泡造影剂,其直径与红细胞相近,能随血流到达肝脏,增强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让原本模糊的病变清晰显示。

造影剂中的微气泡具有良好的超声反射性,注入体内后,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正常肝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特点不同,例如肝癌组织通常血流丰富且灌注模式特殊,造影剂在这些病灶中会呈现 “快进快出” 的特征,而良性病变如肝血管瘤则表现为 “慢进慢出”。检查结束后,微气泡会在肺部被自然代谢,一般几分钟内就会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残留。

常规超声操作简单但对微小病灶和定性诊断能力有限;CT 和磁共振造影能提供三维图像,但辐射或检查时间较长。肝脏超声造影无辐射,可实时动态观察血流变化,且造影剂安全性高,更适合反复检查和实时评估,尤其在鉴别良恶性病灶时优势明显。

肝脏造影的适用人群

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当常规超声、CT 等检查发现肝脏有结节、肿块(即占位性病变)时,肝脏造影可进一步判断其性质。

肝癌患者的病情评估:肝癌患者在治疗前需通过造影明确病灶的大小、数量、血供情况,评估是否适合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治疗;治疗后定期造影可监测病灶是否复发或残留,比常规检查能更早发现微小复发病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筛查:肝硬化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常规检查可能漏诊早期肝癌。肝脏造影能敏感地检测出肝硬化背景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这些结节可能是肝癌的癌前病变,通过造影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肝脏造影的检查流程

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以减少胃肠道气体干扰),但需告知医生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及是否怀孕。若有严重心肺疾病、对造影剂成分过敏(如鸡蛋、豆制品过敏),需提前说明,医生会评估是否适合检查。患者需穿着宽松衣物,去除腰部金属饰品,保持情绪放松。

检查中的操作步骤: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医生先进行常规超声扫查,确定病灶位置和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静脉(通常为肘部静脉),通过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超声仪器的造影模式,实时观察造影剂在肝脏和病灶内的灌注过程,整个过程约 10-20 分钟,患者通常无明显不适,少数人可能感觉注射部位轻微胀痛。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患者需在观察室休息 15-30 分钟,无不适后方可离开。由于造影剂通过肺部代谢,检查后可适当多喝水,促进排出。极少数人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过敏反应,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检查后当天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肝脏造影的优势与局限性

肝脏造影具有实时动态成像的特点,能捕捉到病灶血流的瞬间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无辐射损伤,适合孕妇、儿童及需多次检查的患者;造影剂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约 0.01%),且检查费用相对 CT 和磁共振造影更低,性价比高。

然而,对于肝脏表面或靠近膈肌的病灶,可能因气体干扰影响观察效果;严重肝硬化或大量腹水患者,造影图像质量可能受影响;此外,造影结果解读依赖医生经验,对不典型病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检查结束后,医生会根据造影剂的灌注模式出具报告,描述病灶的增强特征(如增强时间、强度、消退方式),并结合临床病史给出初步诊断。若结果提示恶性可能,需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确诊;良性病灶则需定期随访观察变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