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卒中作为我国成年人致死首要疾病,“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理念贯穿整个救治过程。现代卒中急救医学强调建立涵盖院前快速识别与院内绿色通道等的一体化急救体系,构建以时间窗为核心的卒中急救防治策略,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卒中预防:构建急救前置防护体系
卒中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血管性疾病,其预防工作构成了减少急救负担的重要基石,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是降低急性卒中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血压急症预防: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显著降低急性卒中发生风险;规范应用ACE抑制剂与ARB类药物,可避免血压急剧波动引发卒中急症。
血糖危象防控: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有效降低急性卒中风险;应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可预防血糖急剧升高诱发的血管事件。
血栓形成阻断: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易损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严格的胆固醇管理有助于预防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栓塞预防: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维持治疗,房颤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可预防急性血栓栓塞。
生活方式急救意识: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及合理膳食等综合策略,配合卒中急救知识的普及,可提供重要的预防干预途径。
卒中急救识别:抓住救治的黄金时机
快速识别卒中症状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时间就是大脑”,每一分钟的延误都会导致大量脑细胞不可逆死亡。
快速识别方法:医护人员和家属可以使用简单的FAST评估法进行初步判断:观察面部是否歪斜、检查手臂是否无力、测试说话是否清楚,并记录发病时间。
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检查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等多个方面,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辅助检查:头部CT扫描能快速排除脑出血可能,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血管堵塞位置,同时需进行血糖、血压及凝血功能等基础检查。
时间窗概念:静脉溶栓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时间窗可延长至6-24小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残疾风险越低。
卒中急救治疗:争分夺秒的生命抢救
卒中急救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尽快恢复大脑血液供应,以挽救濒死的脑组织,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快速制订。
静脉溶栓治疗:这是最常用的急救方法,即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就像用“化学清道夫”清除血管内的堵塞物。该治疗需要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越早效果越好。溶栓成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往往能得到显著改善。
血管介入治疗:对于大血管堵塞的患者,医生可通过微创手术,用特殊的器械直接到达堵塞部位“抓取”血栓。这种方法就像用“机械清道夫”清理血管,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成功率,且适用时间窗相对较长。
药物治疗:根据卒中类型不同,医生会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心源性卒中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而其他类型多采用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脑保护治疗:包括控制脑肿胀、维持合适的血压及纠正血糖异常等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降颅压药物或采用低温治疗来保护大脑。
早期康复:急性期后立即进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康复专家强调四个关键:抓住“可塑性窗口”,让大脑建立新通路;物理治疗阻断“废用螺旋”,唤醒肌肉;言语治疗重启“交流系统”,找回表达能力;作业治疗激活“生活技能”,掌握日常本领。错过康复黄金期,患者可能永远被困在残疾的牢笼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