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7慢阻肺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病症,该疾病好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临床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居不下,药物是慢阻肺治疗的主要方式,例如支气管扩张剂、平喘化痰等药物。慢阻肺患者经常受到“咳不停、痰难排”的困扰,黏稠痰液会造成气道堵塞,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感染,临床中传统拍背排痰法对排痰有一定作用,然而老年患者或者体力虚弱患者使用传统排痰法会造成肋骨损伤。患病后出现慢性咳嗽以及咳痰症状,特别是在活动之后症状更加显著,痰液沉积于呼吸道内难以排出。一旦痰液不能及时排出,慢阻肺患者胸闷症状随之加剧,甚至引发继发性感染,那么有助于慢阻肺患者排痰的方式有哪些呢?要想破解黏痰困局需要科学开展呼吸训练,并调整体位,确保痰液轻松排出,经呼吸科临床验证,以下3个排痰小动作非常适合慢阻肺患者,居家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腹式缩唇呼吸法:提供强劲动力促进排痰
呼吸肌力量以及气道压力不足是造成慢阻肺患者排痰困难的主要因素,而腹式缩唇呼吸法有助于提高患者膈肌功能,使患者在呼气时能产生足够的气道压力,犹如挤牙膏一样将黏痰向咽喉部排出。腹式缩唇呼吸具体做法分三步:取端坐位,双手放在腹部,肩膀放松。用鼻子缓慢深吸气4秒,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吸气结束后,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6~8秒,同时双手轻轻按压腹部,帮助膈肌收缩。重复5~10次为一组,每天练习3组。注意呼吸节奏要平稳,避免过度用力。有患者反馈,坚持练习一周后,咳嗽频率减少。原理是这种呼吸方式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减少气道陷闭,让痰液更易松动。
体位引流排痰法:借重力让痰液“顺流而下”
人体气道像倒着的树,不同肺叶的痰液需要特定体位才能流向主气道。体位引流比拍背更精准,能针对性清理肺叶深处的痰液。根据痰液积聚部位选择体位:若痰在肺上叶,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若为右中叶、左肺舌叶的痰液,可采取相应侧卧位;若为下叶痰液,则需头低脚高位,床尾抬高20~30°,膝盖弯曲避免腰部不适。保持选定体位5~10分钟,期间配合腹式呼吸。结束后喝温水湿润气道,促进痰液排出。最佳练习时间是晨起或睡前空腹时,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以免引起呕吐。需注意,严重心衰、脊柱畸形患者禁用头低脚高位。有位78岁患者,右肺下叶痰液积聚,采用头低脚高位配合呼吸训练,3天后痰液量减少50%,血氧饱和度提升3%。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三步联动打通气道
这是一套整合了呼吸控制、胸廓扩张和用力呼气的组合动作,像给气道做“大扫除”,尤其适合黏稠痰患者。第一步呼吸控制:用鼻子平静吸气,嘴巴自然呼气,保持3~5次,让身体放松。第二步胸廓扩张:深吸气后屏气3秒,感受肋骨向四周扩张,然后缓慢呼气,重复3次,利用气压冲击痰液。第三步用力呼气:先轻咳两下松动痰液,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1~2次,将痰液咳出。整个过程重复5轮,每天练习2次。注意用力呼气时不要过度屏气,以免引发头晕。临床数据显示,坚持该技术的患者,气道廓清效率比单纯拍背提高40%。
排痰辅助小贴士:让动作效果翻倍
(1)拍背需要找准时机:若想拍背辅助,应在上述动作后进行。手指并拢稍弯曲,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避开脊柱和肾区,每次5分钟。
(2)适当补水稀释痰液:每天喝1500~2000 mL温水(心肾功能正常者),少量多次饮用,让痰液保持稀薄。
(3)增加环境湿度: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干燥空气会让痰液变稠。
(4)警惕危险信号:若痰液中带血、呈黄绿色且伴有发热,可能是感染加重,需及时就医。
慢阻肺患者排痰关键在“巧”不在“力”。这3个小动作无需他人协助,在家就能完成。建议先从腹式呼吸练起,熟练后再结合体位引流和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坚持1~2周可见明显效果,不仅能减少咳嗽频率,还能降低急性加重风险。记住,科学排痰是慢阻肺管理的重要环节,选对方法才能让呼吸更顺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