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3从手术室苏醒后,不少患者会惊觉自己插着导尿管,心里满是疑惑:“全身麻醉后为啥非要插导尿管?又麻烦又不舒服,能不能不插?” 事实上,插导尿管并非多余操作,而是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健康的重要一环。今天就为你揭开全身麻醉后插导尿管背后的科学道理,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麻醉 “捣乱”:让排尿变得 “力不从心”
全身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就像给身体的 “控制系统” 按下了 “暂停键”。一方面,麻醉药物会抑制神经系统,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膀胱就像一个智能 “蓄水池”,当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神经会向大脑发送 “排尿信号”,大脑再指挥膀胱收缩、尿道放松,完成排尿过程。但在麻醉状态下,这些神经信号传递变得迟钝,甚至 “罢工”,导致膀胱无法正常感知尿液充盈,也难以自主收缩排尿。
另一方面,麻醉还会使盆底肌肉松弛。盆底肌肉就像一张 “吊网”,支撑着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同时也参与控制排尿。全身麻醉后,这张 “吊网” 失去张力,尿道的控尿能力减弱,即便膀胱内尿液增多,也无法有效控制尿液排出。此时若不插导尿管,尿液就会积聚在膀胱内,造成膀胱过度充盈,不仅会让患者感到胀痛难忍,还可能损伤膀胱壁,甚至引发膀胱破裂等严重后果。
手术需求:精准监测与保驾护航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时刻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尿量就是一个关键指标。插导尿管能够准确记录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每一滴尿量,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身体状态:
1.评估血容量:尿量是反映身体血容量是否充足的重要依据。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因为失血、大量输液等原因,导致血容量发生变化。如果尿量过少,可能意味着身体处于缺水或失血状态,医生会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血方案,补充血容量,维持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反之,若尿量过多,可能提示输液过量,医生会适当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引发肺水肿等并发症。
2.监测肾功能:肾脏是人体的 “过滤器”,尿液的生成、排出与肾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尿量、尿液颜色和性质,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少尿或无尿可能提示肾脏灌注不足或肾功能受损,医生会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护肾脏功能。
3.方便手术操作:对于一些盆腔、泌尿系统、妇科等手术,手术区域靠近膀胱,术中膀胱充盈会占据手术空间,影响医生的视野和操作。插导尿管排空膀胱,可以为手术创造清晰的操作视野,避免手术器械误伤膀胱,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特殊情况:不得不插的 “无奈之举”
除了麻醉和手术的普遍需求,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状况,也必须在全身麻醉后插导尿管:
1.长时间手术:如果手术预计持续时间超过 3 小时,患者在这段时间内会不断产生尿液。由于麻醉影响无法自主排尿,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插导尿管是必要的选择。
2.老年患者:老年人本身膀胱功能就有所衰退,憋尿能力下降,且常伴有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疾病,全身麻醉后更容易出现排尿困难。插导尿管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排尿,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危重患者: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肝肾衰竭等基础疾病的危重患者,手术风险高,术中需要更精准地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尿量的变化对于评估他们的病情、指导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插导尿管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插导尿管的安全保障与术后护理
很多患者担心插导尿管会带来感染风险,其实医院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护理措施来保障安全。医护人员在插导尿管时,会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导尿管和相关器械,避免细菌侵入。术后也会定期更换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洁,降低感染几率。
患者在术后也要配合做好护理: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干燥,多喝水,增加尿液生成,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若出现尿道疼痛、血尿、发热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尽早处理。
结语
全身麻醉后插导尿管,看似是个 “麻烦事”,实则是保障患者安全、助力手术顺利的重要手段。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下次面对插导尿管时,或许你就能少一分担忧,多一分理解,更安心地接受治疗与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