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庚喜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番禺何贤纪念医院(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480

在医院里,放射科的片子常被称为“无声的病历”。患者拍好CT、X光片后,往往只需几分钟,放射科医生就能从黑白影像里找出病灶——这份“火眼金睛”的本领,从不是单纯“看图片”,而是一套结合技术、经验与逻辑的专业流程。

第一步:先“审片”,给影像“验身份”

拿到片子的第一秒,医生要先做“基础检查”,不是看病情,而是确认影像“合格可用”。

比如CT片上会标注患者姓名、年龄、检查日期,以及扫描部位(是肺部还是腹部)、层厚(影像切片的厚度,薄到1毫米才能看清微小病灶);X光片要观察是否有运动伪影(患者拍照时动了导致的模糊)、曝光是否合适(过亮或过暗都会掩盖细节)。

这一步像给影像“验身份”,只有确认片子信息对、质量达标,后续解读才有意义——要是拿错了患者的片子,再精准的判断也会白费。

第二步:“全面扫查”,先找“正常基线”

接下来,医生会按固定顺序“扫片”,比如看肺部CT时,会从肺尖到肺底、从左侧到右侧逐张浏览,先在脑子里建立“正常影像的样子”:正常的肺组织在CT上是黑色(充满空气),血管是白色的“树枝状”,胸膜是光滑的细线;肝脏在CT上是均匀的灰色,没有异常的斑点或肿块。

第三步:“细节拆解”,给疑点“做体检”

找到疑点后,医生会像侦探查线索一样,拆解病灶的“关键特征”,这是判断病情的核心:

•看大小和形状:肺部的小结节如果直径小于5毫米,良性概率达90%以上;但如果是“分叶状”(边缘像树叶的锯齿),就要警惕肿瘤可能。

•看边缘和密度:炎症的边缘通常模糊,而肿瘤的边缘可能“毛刺丛生”(癌细胞向周围扩散形成);同样是白色病灶,密度高的可能是钙化(良性),密度不均匀的可能是恶性肿瘤。

•看“邻居”是否受累:比如肝脏的病灶如果侵犯了周围的血管,大概率是恶性;如果只是孤立的小病灶,周围组织都正常,良性的可能性更大。

举个例子:患者咳嗽拍CT,肺里有块白色区域,医生会看:这块白是均匀的还是不均匀?边缘清不清?有没有伴随胸腔积液?结合这些细节,再对比患者年龄(年轻人多是肺炎,老年人要警惕肿瘤),就能缩小判断范围。

第四步:“结合临床”,给影像“补全信息”

影像再清晰,也只是“局部快照”,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才能下结论。

医生会调出患者的病历:年龄多大?有没有吸烟史(长期吸烟的人肺肿瘤风险高)?症状是咳嗽还是胸痛(肺炎常伴发烧,肿瘤可能伴咳血)?之前有没有做过手术或化疗(比如术后的疤痕和肿瘤复发的影像很像)?

比如同样是肺部的“白色病灶”:20岁的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结合影像细节,会判断是肺炎;60岁的患者,长期吸烟,没有发烧但体重下降,同样的病灶就可能是肺癌——这不是“看片不准”,而是影像需要“临床故事”来验证。

最后:“层层审核”,给报告“上保险”

放射科医生的判断不会“一锤定音”。一张正式的报告要经过两层审核:

1. 接诊医生写完初步报告后,会交给上级医生(有5年以上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2. 上级医生会重新看片,核对病灶特征、临床信息,甚至调阅患者之前的旧片(对比病灶是否变大、变化),确认无误后才会签字发出。

如果遇到疑难病例(比如病灶特征不典型),还会组织科室讨论,甚至请外科、病理科医生一起会诊——毕竟一张报告可能决定治疗方向,容不得半点马虎。

放射科医生的“读片”,从不是“凭感觉”,而是“流程化的精准判断”:从审片到扫查,从细节拆解到结合临床,每一步都有规范和依据。他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黑白影像,而是患者的病情——这份“火眼金睛”的背后,藏的是对技术的熟练,更是对“不遗漏一个病灶、不误诊一个病情”的责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