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做一次CT等于拍几百次胸片,辐射会致癌”“小孩拍X光影响发育,坚决不能做”……生活中,不少人对X光、CT等放射检查充满顾虑,甚至因恐惧辐射拒绝必要检查,反而延误病情。放射检查的辐射真有这么可怕?该如何科学看待?一文讲清。
一、先分清:哪些检查有辐射,哪些没有?
医学影像检查是否有辐射,核心看是否使用“电离辐射”,可简单分为两类:
1.有辐射的检查
仅两类,均依赖X射线成像:
•X线检查(俗称“拍片子”):如胸部、骨骼X光,为平面影像,速度快、费用低,多用于排查骨折、肺部基础炎症等。
•CT检查:即计算机断层扫描,相当于“多层X线叠加拍摄”,生成三维立体影像,细节更清晰,适合检查肺部、头部、腹部等复杂部位,如排查肺癌、脑出血、腹腔肿瘤等。
2.无辐射的检查
两类更安全,特殊人群优先选:
• 超声检查(B超、彩超):利用声波振动成像,无辐射,广泛用于产检、腹部器官(肝、胆、肾)、甲状腺及乳腺检查,无创无痛。
•磁共振检查(MRI):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成像,无辐射,擅长观察软组织(大脑、脊髓、关节),但检查时间较长(10-30分钟),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二、辐射剂量:一次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辐射危害的关键是“剂量”(单位:毫西弗mSv,衡量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核心指标)。通过日常场景对比,更易理解医学检查的辐射量:
1天然本底辐射:自然界自带(宇宙射线、土壤放射性元素等),普通人每年约暴露2-3 mSv,相当于每天“吸收”0.005-0.008 mSv。
2一次胸部X光:剂量约0.02-0.1 mSv,仅相当于1-5天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极低。
3一次CT:常规胸部CT约5-8 mSv(相当于2-4年天然辐射);医院常用的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首选),剂量仅为常规CT的1/3-1/5,约1-2 mSv(相当于半年到1年天然辐射);头部CT约2-4 mSv(相当于1-2年天然辐射)。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研究表明:仅当辐射剂量达到100 mSv以上时,才可能观察到健康人群癌症发生率的轻微增加,而单次常规放射检查剂量远低于此阈值。
三、核心问题:偶尔做一次CT,会致癌吗?
答案是:对于健康成年人,偶尔因疾病需要做一次CT或X光检查,致癌风险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辐射致癌是“概率性事件”,而非“接触即致癌”,风险与3个因素相关:
1. 单次剂量低,风险可忽略:单次CT剂量1-8 mSv,远低于100 mSv的“风险观察阈值”,目前无科学证据表明单次常规放射检查会直接致癌。
2. 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器官未发育,对辐射敏感性是成人的2-10倍;孕妇腹中胎儿细胞分化未稳定,辐射可能增加胎儿畸形或远期风险。除非危及生命(如怀疑颅内出血),否则优先选超声或MRI;若必须做放射检查,需用铅衣防护敏感部位(儿童甲状腺、孕妇腹部)。
3. 频繁检查才需警惕:风险在于“累积剂量”。如癌症患者定期复查、长期肺病随访,频繁做CT会导致剂量叠加,风险增加。此时医生会严格控次数,优先选低剂量CT或MRI。
四、医生建议:3个原则平衡需求与风险
1. 不拒绝“必要的检查”:放射检查是诊断关键,“早发现”的获益远大于辐射风险。如胸痛查CT排查肺栓塞、头外伤查CT找出血,拒检可能延误治疗,危害更大。
2. 不主动要“不必要的检查”:普通感冒咳嗽,听诊+血常规即可判断,无需CT;体检无肺癌高危因素(吸烟、家族史等),不用每年做CT,可选X光或每2年低剂量CT。
3. 存好资料避重复:保留放射检查的报告单和影像片,复诊时带给医生对比,避免因资料不全重复检查,减少辐射暴露。
放射检查的核心是“医学获益”与“潜在风险”的平衡。我们要相信医生——开检查前,医生会评估必要性,选最合适的方式和剂量。科学看待辐射,才能让放射技术真正守护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