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其中肾脏是最主要的靶器官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如何逐步“蚕食”肾脏的,并提供一些保护肾脏健康的建议。
一、高血压致肾损伤:微血管的 “高压破坏”
血压长期≥140/90mmHg时,肾小动脉与肾小球持续承压过高,呈三阶段进展:
1.代偿期:入球小动脉平滑肌增厚、管腔狭窄,形成“高压适应性重塑”,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增大。此期无症状,仅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及时控压可逆转损伤。
2.失代偿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坏死,蛋白漏出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超50%。肾小管缺血萎缩,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影像学可见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模糊。
3.衰竭期:肾小动脉广泛硬化,肾实质被纤维瘢痕替代,肾小球滤过率(GFR)<15ml/min,进入终末期肾病,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
同时,肾损伤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促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高血压伤肾→肾损加剧高血压”的恶性循环。
二、糖尿病致肾损伤:高糖的“代谢毒性”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分五期进展:
①Ⅰ期(高滤过期):长期高血糖使肾小球内压升高,滤过率增40%,肾脏体积增大10%-20%,仅肾动态显像可发现异常。
②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滤过率正常或轻度升高。安静时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应激状态下出现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严格控糖可稳定病情。
③Ⅲ期(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足细胞大量凋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达30-300mg/g,肾功能较基线降20%。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约10%已处此阶段,及时干预可降肾衰风险70%。
④Ⅳ期(临床蛋白尿期):尿蛋白定量>3.5g/24h,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丧失,尿比重固定于1.010左右,常伴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⑤Ⅴ期(肾衰竭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肾间质,诱发弥漫性纤维化,GFR<15ml/min,进入尿毒症期,需替代治疗。
三、双重打击:协同加速肾衰
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时,肾损伤加剧:高血压升高肾小球内压,加速糖尿病相关肾小球硬化;高血糖激活RAAS系统,促进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糖毒+高压”双重打击;二者还共同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加速肾间质纤维化。
四、保护肾脏健康的建议
(一)定期筛查,捕捉早期信号
1.高血压患者:每年查尿常规、UACR、血肌酐(计算 eGFR);
2.糖尿病患者:确诊即查 UACR与eGFR,病程>5年者每半年1次;
3.高危人群:出现泡沫尿、夜尿增多、眼睑或下肢水肿,立即就医。
(二)严格“双达标”:精准控压控糖
1.血压目标:一般患者<140/90mmHg;合并蛋白尿者<130/80mmHg;耐受者可降至<125/75mmHg;
2.血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老年或合并症者放宽至<8%);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
(三)药物选择:护肾与控病并重
1.降压:首选ACEI(如贝那普利)或 ARB(如厄贝沙坦),兼具降压、减蛋白尿、延缓肾衰作用;血肌酐>265μmol/L 时监测血钾;
2.降糖:优先用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降肾衰风险30%,改善心血管预后。
(四)生活方式干预:细节定结局
1.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5g(约 1 啤酒瓶盖),避腌制品、加工肉;
2.优质低蛋白饮食:肾功能不全者蛋白质摄入0.6-0.8g/kg/天,优选蛋、奶、瘦肉;
3.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剧烈运动;
4.戒烟限酒:吸烟加速肾血管硬化,酒精加重水钠潴留,均需严格限制。
结语
高血压与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隐蔽、渐进且不可逆,但通过早期筛查、精准控压控糖、科学用药及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肾损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