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言瑞雪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26

骨折手术虽然修复了受伤的骨骼,但术后疼痛常常让人倍感煎熬。如何科学、有效地缓解这种疼痛?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是恢复健康的重要一步。

骨折术后疼痛来自哪里

骨折手术虽然修复了受伤的骨骼,但术后疼痛却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道“难关”。那么,这种疼痛到底从何而来?其实,它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切开皮肤、剥离组织、固定骨头,这些过程都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第二,术后患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这是身体自然的修复机制,但炎症也会带来肿胀和压痛感。第三,长时间的卧床或不当的姿势,会导致肌肉僵硬、牵拉不适,从而加重疼痛感。甚至有时,情绪紧张、焦虑或睡眠不足,也会让疼痛被“放大”。

骨折术后缓解疼痛的护理方法

1.药物镇痛

术后镇痛最常见的方法是药物治疗,目的是抑制或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临床常用的镇痛药分为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以及重度疼痛时可能使用的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降低疼痛敏感性。但需要强调的是,镇痛药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加量或随意停药。

2.冷敷与热敷

冷敷和热敷是物理镇痛中最简便又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时机需严格区分。术后前48小时,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明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导致肿胀和渗出,此时应采用冷敷,通过血管收缩减轻肿胀、缓解疼痛。而术后3天后,若无活动性出血和肿胀,可以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清除,缓解肌肉紧张引起的不适。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冷敷或热敷应控制在15~20分钟,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或烫伤。冷敷热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讲究科学时机与方式。

3.体位摆放与肢体支撑

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对疼痛缓解至关重要。骨折术后患肢常因肿胀、神经受压或支架固定而产生牵拉感和压迫痛,若不及时调整体位,不仅加重疼痛,还可能引发压疮或血栓。理论上,合理的体位应使骨折部位“抬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使用软枕、三角垫等辅助工具支撑患肢,可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避免不自主活动带来的痛感。同时,注意每2小时左右调整一次卧位,预防长期压迫引起的继发问题。良好体位管理是非药物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康复的基础。

4.康复训练

许多患者术后因害怕疼痛而避免活动,实则过度静养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甚至引发深静脉血栓,疼痛感会因此加重。康复医学研究表明,术后早期适度活动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从而缓解疼痛与肿胀。训练应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术后恢复阶段制定计划,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关节轻度活动练习、渐进式负重等。科学的康复锻炼不仅有助于功能恢复,还能通过“以动治痛”的机制提升患者自我镇痛能力,是实现“无痛康复”的关键路径之一。

5.心理护理

疼痛不仅是生理现象,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强烈影响。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放大疼痛感,形成“疼痛-焦虑-疼痛”的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护理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同时,护士与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对疼痛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应对,将极大提升镇痛效果与整体生活质量。

6.营养支持

术后恢复离不开合理的营养支持,尤其是骨组织的再生和软组织的修复,对能量和特定营养素的需求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能促进组织修复、提升免疫功能,而钙、磷、维生素D和维生素K则是骨骼愈合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缺乏这些营养素,不仅会延缓骨折愈合,还可能导致术后持续性疼痛。同时,术后炎症反应会增加自由基水平,建议摄入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坚果等,帮助减轻炎症,间接缓解疼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