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重症患者而言,压力性损伤是家庭护理中需重点防范的问题。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加重患者身体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康复进程。由于重症患者身体机能较弱,自我活动能力受限,家庭作为主要护理场景,家属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重症患者家庭压力性损伤预防的实用策略。
认识压力性损伤:打好预防基础
压力性损伤,也常被称为“压疮、褥疮”,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而出现损伤、溃疡甚至坏死的情况。重症患者因为疾病影响,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坐轮椅,或者身体某些部位活动受限,这些都使得局部皮肤承受的压力持续增加,成为压力性损伤的高发人群。
在家庭环境中,压力性损伤容易发生在身体骨骼突出且皮肤薄弱的部位,比如骶尾部(臀部下方)、足跟、肩胛部(肩膀后方)、肘部以及头部两侧等。这些部位平时容易与床垫、轮椅坐垫等接触,若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压力难以缓解,就可能逐渐出现皮肤发红、肿胀、破损等压力性损伤早期症状。家属只有清楚了解压力性损伤的成因和易发生部位,才能在日常护理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
选对支撑:筑牢第一道防线
合适的支撑物能分散局部压力,是预防核心。选品需结合患者情况,重点关注床垫、枕头及辅助用品。
床垫忌过硬或过软,过硬易让突出部位受压,过软易致身体下陷,均不推荐。优先选透气、有弹性的气垫床(交替充放气分散压力)或记忆棉床垫(贴合身体曲线);枕头与辅助支撑也重要,卧床者可在足跟下垫软棉垫或专用足跟垫,侧卧时在两膝间夹薄枕;坐轮椅者选带透气孔的坐垫,背部、腰部放靠垫,兼顾舒适与压力分散。
科学翻身:破解受压难题
长期固定姿势是压力性损伤主因,规律翻身是最直接的预防方法,需掌握频率与正确操作。
翻身频率依身体状况调整,能轻微活动者每2小时翻一次,完全不能活动者每1小时翻一次;夜间若患者睡眠好,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3小时,发现皮肤发红需缩短间隔;翻身时忌拖拽,建议两名家属配合,分别托住患者的肩部、腰部与臀部、腿部,同步缓慢翻转。翻身后用软枕固定体位,同时清理身下硬币、床单褶皱等异物,避免压迫皮肤。
皮肤呵护:防微杜渐
重症患者皮肤抵抗力弱,轻微摩擦、潮湿都可能引发损伤,日常需做好清洁、保湿与观察。
清洁要温和,每天用温水擦拭,重点清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易出汗部位;用软毛巾轻擦,忌用力摩擦,清洁后吸干水分(尤其褶皱处),避免用酒精、肥皂等刺激性用品;保湿与观察同步,清洁后涂温和润肤露防干燥,每天检查皮肤,尤其高发部位,查看是否有发红、发紫、破损等。若按压发红部位不褪色,需立即调整体位、增加翻身频率。
营养助力:为皮肤“充电”
充足营养能增强皮肤韧性、促进修复,重症患者疾病消耗大,需通过饮食补充能量。
优先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皮肤组织的重要成分,可按患者消化能力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制成蛋羹、鱼泥等易消化形式;兼顾维生素与矿物质,新鲜蔬果含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维生素A(保护黏膜)及锌、铁(增强抵抗力),咀嚼困难者可将其制成泥或汁;同时保证水分摄入,避免脱水致皮肤干燥。
避坑指南:远离错误操作
部分家属因缺乏知识用错方法,反而加重损伤,需警惕以下误区——
误区一:按摩发红皮肤。皮肤发红时已缺血,按摩会加重损伤,正确做法是调整体位,让皮肤自行恢复循环。
误区二:垫过多软物。身下垫大量毛巾、棉被易致身体下陷,增加受压时间;保暖时用热水袋、电热毯需控温,避免烫伤(患者对温度不敏感,烫伤易发展为压力性损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