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方要冬令进补,是中国人传统的养生观念。从中医理论来看,冬季“藏精”的特性与人体“秋收冬藏”的生理规律相契合,此时合理进补能为来年健康“储能”。但进补并非盲目食用膏方和补品,需先辨清自身体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只有对症施补,才能达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冬令进补的中医逻辑
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五脏中的肾,而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此时自然界阳气潜藏,人体新陈代谢放缓,能量消耗减少,正是补充肾精,滋养脏腑的最佳时机。植物潜藏,精华蓄于根部,相当于蓄精于肾,以待来年生发。人体在冬季进补,能通过食物或药物的偏性,弥补脏腑虚损,调整气血阴阳的失衡。
进补的核心是“补其不足”,而非“多多益善”。若本身体质偏实(如湿热、痰湿体质),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温补之品,反而会导致上火、腹胀等不适;而体质虚弱者若进补不当,也可能因“虚不受补”出现消化不良。因此,冬令进补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的体质类型。
常见体质的进补方案
气虚体质:补气为先,兼顾健脾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乏力、气短、易出汗、稍动即累、舌淡苔白。冬季进补应以补气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山药等药材。日常可饮用黄芪枸杞茶(黄芪10克、枸杞5克煮水),或用党参15克与鸡肉同炖。中医认为“气能生血”,补气时可搭配少量红枣、桂圆,兼顾养血,但需避免过补生热。
阳虚体质:温阳散寒,温补脾肾
阳虚者多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易腹泻。冬季需重点温补脾肾阳气,可选用羊肉、韭菜、生姜等食材,或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鹿茸、肉桂等药材。经典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炖煮)是阳虚体质的理想选择,既能温阳散寒,又能养血活血,但阴虚体质者忌用。
阴虚体质: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阴虚者常见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冬季气候干燥,此类人群易出现“燥上加燥”,进补应以滋阴为主,可选用百合、银耳、石斛、麦冬等。冰糖雪梨百合羹(雪梨1个、百合20克、冰糖适量炖煮)能滋阴润燥,或用麦冬10克、玉竹10克煮水代茶,缓解口干咽燥。需注意避免辛辣、温热食物,以免耗伤阴液。
痰湿体质:先清后补,化痰祛湿
痰湿者多体型偏胖、胸闷腹胀、大便黏滞、舌苔厚腻。这类人群冬季不宜直接进补,需先化痰祛湿,否则会加重痰湿瘀滞。可常吃冬瓜、薏米、陈皮等,如陈皮茯苓粥(陈皮5克、茯苓15克、大米煮粥),待痰湿减轻后,再少量食用山药、莲子等平和补品,忌肥甘厚味、生冷食物。
冬令进补的避坑指南
忌以药代食
很多人认为补品越贵越好,实则日常食材更贴合人体需求。如气虚者吃山药比吃人参更安全,阳虚者喝羊肉汤比吃鹿茸更温和。中医提倡“药食同源”,冬补应以食疗为主,药物为辅。
忌一蹴而就
冬季进补需循序渐进,尤其是脾胃功能较弱者,可先服用炒谷芽、炒麦芽煮水调理脾胃,再逐步增加补品。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若补之太过,反伤其正”,过量进补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忌忽视运动
冬季进补需配合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等,能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补品吸收。否则久坐不动再加上过量进补,易引发血脂升高、消化不良等问题,违背“动静结合”的养生原则。
冬令进补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体状态。无论是膏方、药膳还是茶饮,都需围绕“体质”这个核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若对自身体质判断不清,可咨询专业医师,在辨证指导下制定进补方案。如此,才能让冬天的“藏”,为来年的“生”积蓄足够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