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慧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638

“手术后醒来会不会疼得受不了?”“听说麻醉醒了会恶心呕吐,想想就难受……”不少准备手术的患者,对麻醉复苏期的不适充满担忧。其实,麻醉复苏期(从麻醉结束到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阶段)确实可能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反应,但这些“坑”并非无法规避。专业护理团队会通过科学评估和精准干预,让患者平稳度过这个关键阶段。

怕疼?阶梯止痛方案帮你“防患于未然”

术前评估,定制方案:术前,护士会用“疼痛评分量表”(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了解患者的疼痛耐受度,同时记录慢性疼痛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对于手术创伤较大的患者(如开腹手术、骨科手术),麻醉师会在手术结束前使用长效止痛药(如缓释阿片类药物),提前筑牢“止痛防线”,避免疼痛“突然爆发”。

动态监测,按需调整:复苏期内,护士每15-30分钟会评估一次患者的疼痛程度。若疼痛评分≥4分(中度疼痛),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阿片类止痛药;若评分≥6分(重度疼痛),会及时联系麻醉师,通过静脉泵给予吗啡、芬太尼等起效快的镇痛药,同时精准控制剂量,避免过量抑制呼吸。

非药物辅助止痛:除了药物,护理团队还会用温和的方式辅助缓解疼痛,比如为骨科术后患者垫软枕减轻关节压力,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注意力,或用温毛巾擦拭额头帮助放松。这些方法虽不能替代药物,却能让止痛效果更明显。

怕吐?三步预防法降低风险

术前筛查高危人群:护士会通过“PONV风险评分表”(包括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有晕动症或术后呕吐史、术中是否使用阿片类药物4项)筛查高危患者。女性、不吸烟、有晕动症史、术中用阿片类药物的人属于高风险人群,需要重点预防。

多环节提前干预:对高风险患者,护理团队会联合麻醉师采取“组合措施”:术中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术后复苏期提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止吐药;同时避免患者过早进食,待胃肠功能初步恢复(如出现排气)后,再从少量温水、米汤开始尝试进食。

呕吐发生后的处理: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护士会立即让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呕吐物,防止误吸;暂停进食,静脉补充液体预防脱水,并根据情况追加止吐药。待呕吐缓解后,再缓慢喂服温水,观察无不适后再逐步恢复饮食。

其他“复苏坑”的应对:躁动、寒战与低氧

躁动:先找原因再安抚

患者清醒前可能出现烦躁、挣扎,多与疼痛、尿管刺激、呼吸不畅、药物残留有关。护士不会强行约束,而是先检查:是否伤口疼?尿管是否过紧?氧气是否充足?若因疼痛,及时用止痛药;若因呼吸不畅,调整氧气流量或协助排痰。同时,护士会在患者耳边轻声告知“手术已结束,您很安全”,通过熟悉的声音稳定情绪。

寒战:保暖+排查感染

麻醉后体温调节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寒战(发抖),尤其在冬季。护士会用加温毯、暖水袋(避开伤口)保暖,同时监测体温和血常规,排除感染因素。若寒战严重,遵医嘱用哌替啶等药物缓解。

低氧:及时供氧+促进排痰

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呼吸,加上术后伤口疼痛导致不敢咳嗽,患者可能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5%)。护士会密切监测血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供氧;同时教患者“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法”(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减轻疼痛),帮助排出肺内痰液,预防肺炎。

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很重要

想要顺利度过麻醉复苏期,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不可或缺:

术前如实告知:告诉医生和护士过敏史、晕动症史、长期服用的药物(尤其是降压药、抗凝药),以及对疼痛、呕吐的耐受情况,帮助制定更精准的方案。

术后主动沟通:清醒后若感到疼痛或恶心,及时告诉护士(可用手势或点头示意),不要强忍;按护士指导的方法呼吸、咳嗽,避免因怕疼而不敢动。

家属耐心等待:复苏期通常需要1-2小时,家属在外等待时不必焦虑,医护人员会及时沟通患者情况;患者转出复苏室后,家属可协助观察是否有呕吐、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呼叫护士。

麻醉复苏期的不适并非“必然经历”,专业护理团队就像“护航员”,通过细致的评估、精准的干预和耐心的照护,帮助患者避开疼痛、呕吐等“坑”。如果即将接受手术,不必过度恐惧,相信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同时主动沟通自己的感受——你的配合,也是顺利复苏的重要一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