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闻上基孔肯雅热感染人数逐渐增加,大家不免有些许担心,这个疾病是通过蚊虫传播,而蚊子作为夏天的“常驻嘉宾”,只要出门就避免不了被叮咬。小朋友更是蚊子的“重点关照对象”,因为蚊虫主要是通过人体的气味、体温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来寻找目标,小朋友的新陈代谢快,体温较高,呼吸频繁,更容易被蚊子感知。这一消息让无数家长恐慌不已。小朋友该如何预防被感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为大家深度讲解这个“黑白条纹杀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每年4-10月为繁殖高峰期。
不去广东是不是就不会被感染
不是。蚊子不搞地域歧视,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加速病毒的传播。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往来,将病毒带到新的地方。
小朋友会比大人更容易被感染吗
不会。这个病毒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大人和小朋友一样容易中招。只要被携带病毒的“坏蚊子”叮咬,无论大人小孩都可能得病。不过好消息是,得过一次后,身体会产生“保护盾”,就不容易再次感染。
去哪里玩容易被蚊虫叮咬
有积水、树荫和草丛的地方是蚊子的“老巢”。
在这些地方玩要特别小心:小区游乐场滑梯、秋千下面的小水坑,废弃的玩具车、小桶里积的雨水。
公园、花园:池塘、小溪边;茂密的花丛、草丛;树荫下休息的地方;散落在草地上的空瓶子、易拉罐里的积水。
自家阳台、院子:花盆底下的托盘积水、闲置的水缸、水桶、废旧轮胎里的雨水。
怎样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
主要看三个“信号灯”。如果小朋友最近(尤其是12天内)去过南方(广东、海南等)或者国外(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玩,或被蚊虫叮咬后,突然出现:
发高烧。烧得很突然,体温一下子到39度以上。
喊疼。尤其是喊手腕、脚踝这些小关节疼,疼得厉害,甚至不愿意走路、不愿意用手拿东西,或者喊腿疼、膝盖疼、肩膀疼。
起疹子。发烧后几天,身上(尤其是肚子、后背、胳膊、腿外侧、手心脚心)出现一片片红色的小点点或小疙瘩。
如果看到这些信号,特别是发烧和喊疼,别犹豫,马上去医院告诉医生。
如何有效预防
“抄”蚊子老家:每周检查一次,把家里、院子里所有能积水的瓶瓶罐罐、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统统清理干净或倒扣过来。让蚊子没地方生小宝宝。
穿“防蚊盔甲”:出去玩(尤其是去公园、水边、草丛),给小朋友穿浅色的长袖衣服和长裤子。在露出的皮肤(脸、脖子、手、脚)上,涂抹儿童专用的驱蚊液。
打造“安全屋”:家里装好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检查有没有破洞)。必要时,在大人看护下使用电蚊香液或蚊香片(注意通风)。
聪明地玩:避开蚊子“开饭”时间,清晨和傍晚尽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玩耍。出汗或玩水后及时擦干,蚊子喜欢汗味。
旅行提示:如果带小朋友去南方(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或者国外热带地区玩,防蚊措施要加倍。回家后2周内也要注意防蚊,如果出现发烧、关节疼,立即去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