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士聪  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293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心慌、胸痛的经历:突然心跳加速,像揣了只“小兔子”;或是胸口闷痛,仿佛压了块大石头。这些症状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可能是其他问题引发的“误报”。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志,心慌、胸痛往往是心系疾病的外在表现。学会辨别这些信号,就能早发现、早干预,守护心脏健康。

心慌:心跳“失控”背后的秘密

心慌,中医称“心悸”,指自觉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忽快忽慢,常伴有胸闷、乏力。其成因复杂,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 心血不足:心脏“缺粮”了

心主血脉,若长期劳累、思虑过度,或久病体虚,会导致心血亏虚。就像汽车缺油,心脏无法获得足够的气血滋养,就会“跳不动”或“乱跳”。此时,心慌常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质淡白,脉象细弱。

2. 心阳不振:心脏“没力气”了

心阳是心脏的动力来源。若贪食冷饮、久居寒湿环境,或年老体衰,心阳受损,就像发动机失去动力,心跳会变得缓慢无力,甚至出现间歇。这类人常怕冷、手脚冰凉、胸闷气短,舌质淡胖,苔白滑。

3. 痰火扰心:心脏“着火”了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情绪暴躁,会导致痰湿内生、化火上扰。就像心脏里烧了把“火”,心跳会突然加快,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腻。

4. 水饮凌心:心脏“被淹”了

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水饮上逆侵犯心胸,会压迫心脏,导致心慌、胸闷,甚至咳嗽、水肿。这类人常伴有怕冷、小便不利、腹胀,舌质淡胖,苔白滑。

胸痛:胸口“报警”的五种可能

胸痛,中医称“胸痹”,指胸部闷痛、刺痛或绞痛,轻者片刻缓解,重者持续不减。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密切相关。

1. 瘀血阻络:血管“堵车”了

气滞血瘀是胸痛的常见原因。情绪抑郁、久坐不动会导致气机不畅,血液瘀滞,就像血管里堵了“垃圾”,胸部会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 痰浊闭阻:胸口“糊了层油”

饮食不节,痰湿内生,上蒙心胸,会导致胸部闷痛如压,伴有咳嗽痰多、形体肥胖、舌苔厚腻。就像胸口糊了层油,呼吸都不顺畅。

3. 寒凝心脉:心脏“冻僵”了

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凝滞心脉,会导致胸部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

4. 气阴两虚:心脏“又累又渴”

久病体虚,或过度劳累,会导致气阴两虚。心脏既缺“气”推动,又缺“阴”滋养,会出现胸部隐痛、心悸气短、口干盗汗,舌质红少苔。

5. 心肾阳虚:心脏“没能量”了

年老体衰,或久病伤及肾阳,心肾阳虚会导致胸部隐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甚至水肿,舌质淡胖,苔白滑。

中医调理:从“根”上改善心慌胸痛

中医治疗心慌、胸痛,强调“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饮食、运动等方式,恢复心系功能平衡。

1. 中药调理:分型施治

心血不足:用归脾汤(黄芪、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

心阳不振: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温通心阳。

痰火扰心:用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陈皮)清热化痰。

瘀血阻络: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2. 针灸疗法:疏通心经

内关穴(手腕):宁心安神,缓解心慌。

膻中穴(胸口):宽胸理气,改善胸痛。

神门穴(手腕):镇静安神,助眠。

3. 饮食调节:药食同源

心血不足:多吃红枣、桂圆、猪肝。

痰湿内阻:常喝薏米赤豆粥,利湿化痰。

气阴两虚:适量食用百合、银耳、枸杞。

通用建议:少盐少油,多吃富含钾的香蕉、菠菜,戒烟限酒。

4. 运动干预:柔和养心

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摇头摆尾去心火”可疏肝理气、温通心阳。

太极拳:云手、揽雀尾等动作配合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结语:心慌、胸痛是心脏的“语言”,读懂这些信号,就能早一步守护健康。从今天起,少熬夜、多运动、保持好心情,配合中医的智慧,让心脏跳得更有力、更从容!记住,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一天的正确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