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随着年龄增长或外伤影响,不少人会出现严重的膝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当保守治疗无效时,膝关节置换术就成为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不过,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科学的康复护理才是确保手术效果、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则是贯穿康复全程的核心原则。
术后早期(通常为术后1~2周)是康复的基础阶段,重点在于控制疼痛、肿胀,预防并发症,同时初步恢复关节活动度。此阶段患者需卧床休息,但并非完全不动。首先要做好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遵医嘱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其次,肿胀管理很关键,可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在关节活动度训练方面,早期可进行简单的踝泵运动,患者平躺,双脚缓慢勾起,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秒后再缓慢放下,重复20~30次为一组,每天3~4组,该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此外,还可在康复师协助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平躺时将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下肢至离床面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组,有助于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此阶段训练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不感到明显疼痛为宜,避免过度活动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中期(一般为术后2~6周),患者伤口基本愈合,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此时康复重点转为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提升肌肉力量,逐步过渡到部分负重行走。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增加膝关节屈伸训练,患者可坐在床边,缓慢弯曲膝关节,尽量使脚跟靠近臀部,保持5秒后再缓慢伸直,每组10~15次,每天3~4组,逐渐将膝关节弯曲角度增加至90°以上。
肌肉力量训练方面,除了继续加强直腿抬高训练,还可加入靠墙静蹲训练。患者背部靠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膝关节弯曲30°~45°,保持10~20秒后缓慢站起,每组10次,每天3组,该训练能有效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在行走训练上,患者可借助助行器(如双拐、助行杖)开始行走,初期每次行走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每天2~3次,随着力量增强,逐渐增加行走时间和距离,减少助行器依赖,但要避免过早完全负重,防止假体松动。
术后后期(通常为术后6周以后),康复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此时膝关节屈伸角度应基本达到正常范围(弯曲120°~135°,伸直0°),患者可进行更复杂的功能训练,如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时先迈健侧腿,再迈患侧腿,下楼时先迈患侧腿,再迈健侧腿,初期可扶着扶手,逐渐过渡到独立上下楼梯。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也很重要,患者可练习自主穿衣、穿鞋、坐下站起等动作,注意坐下时选择高度合适的椅子,避免蹲跪动作,防止膝关节过度受力。此外,还可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术后3个月后,伤口完全愈合且经医生评估允许),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3~4次,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整体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山等,以免对人工膝关节造成过度磨损。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牢记。首先,要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害怕疼痛而放弃训练,过度冒进或训练不足都会影响康复效果。其次,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训练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加剧、关节肿胀明显、伤口异常或下肢麻木、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另外,合理的饮食也能为康复提供支持,患者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组织修复和骨骼健康。
同时,心理关怀也不可或缺。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恢复缓慢而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家人和医护人员应多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循序渐进”是确保康复成功的关键。患者需在不同康复阶段,明确目标、科学训练,同时做好护理与防护,才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