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姣  单位:仁寿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1662

当下大量患者对检查过程里涉及的“辐射”问题有认知错误,甚至由于过分担忧而耽误了诊疗的时机,依靠放射生物学和辐射防护学的研究产出,在遵照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做放射影像检查,不会对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反而有益于达成疾病的早诊早治。

一、辐射本质解析:按照科学认知理性去看待

依据生物学效应,辐射被分为电离辐射(如X线、CT产生的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如手机、微波炉发出的电磁辐射),国际及国家标准对医学影像电离辐射剂量实施严格管控,而人类原本就处于天然本底辐射的笼罩之下。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宣称,人体接受低于100mSv的电离辐射,不存在明确的致癌证据,一般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大小(X线0.001 - 1.5mSv,CT的剂量为2 - 16mSv,远低于安全的界限,与疾病延误产生的风险相比,其辐射所产生的危害在可接受范畴。

二、医学辐射防护体系:三大核心原则的规范合理运用

(一)正当性原则:对检查适应证进行严格把控

临床医师要依照患者的症状体现、病史记录及诊疗期望,采用风险 - 获益评估模型,严格审定影像检查的必要性,杜绝非必需的辐射伤害,针对处在妊娠阶段的女性,优先抉择超声或MRI等无电离辐射的检查方法。

(二)最优化原则:实现辐射剂量的精细调控

依靠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智能化手段,在保障图像质量合乎诊断需求的前提当中,最大程度把辐射剂量降低,在实施检查期间,医护人员切实执行防护措施,采用铅围裙、甲状腺防护套这类屏蔽设备,对非检查的部位采取有效防护手段。

(三)剂量限值原则:切实依照安全标准

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给出规定,公众年有效剂量的限制值为1mSv,从事职业放射工作的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为20mSv,医疗机构按时开展设备性能检测以及剂量核查,保障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

三、患者辐射防护指南:规范操作与科学认知

(一)防护实施要点

诊疗配合规范:检查前如实、完整地跟医师讲清楚病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妊娠的状态;检查当中严格遵照操作指令开展,维持体位的平稳状态,实现缩短检查时间的效果,降低辐射暴露量。

防护器具使用:主动配合佩戴铅防护用品,着重保护像甲状腺、性腺这样的辐射敏感器官。

检查方案选择:优先采用MRI、超声等无电离辐射的检查办法;针对需多次做CT复查的那些患者,临床医生会规划个体化检查方案,把控累积的辐射剂量。

(二)常见认知误区纠正

必要检查的重要性:用早期肺癌筛查来举例,低剂量CT检查可令肺癌死亡率降低达20%,其临床得到的益处明显高于潜在的辐射危害。

风险量化认知:单次做CT检查的致癌概率大概是1/2000,远低于吸烟(1/3)、交通事故(1/100)等平常生活里的风险。

四、医学影像检查辐射剂量与技术特性

(一)X 线检查

辐射剂量:单次检查的有效剂量差不多约0.02mSv

临床应用:普遍应用于胸部、骨关节系统、消化道及妇科疾病的诊断事宜,涉及透视、摄片、断层摄影、造影检查等多种技术途径。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辐射剂量:单次检查中有效剂量为2 - 15mSv

临床应用:适用于对全身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尤其是在神经系统、胸部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有显著优势,CT借助X线断层扫描与计算机重建技术实现成像,其辐射剂量依据设备参数、扫描部位和图像重建算法而存在差异,一般比X线检查高1 - 3个数量级,但现代的CT设备有剂量调节这项功能,可以在保障图像质量的时候优化辐射剂量。

(三)磁共振成像(MRI)

辐射特性:按照核磁共振原理实现成像,不存在电离辐射相关风险。

五、结论

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临床医学诊断的重要后盾,对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判定以及治疗监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部分检查技术涉及了电离辐射,但在依照放射防护要求、开展规范化操作的阶段,其带来的临床诊断价值远远胜过潜在的辐射风险,通过增进对辐射防护知识的科学认知,医生与患者一起落实防护办法,能有效保障医学影像检查的安全性与实际效果,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助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