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妇科门诊,超声报告单上“卵巢囊肿”四个字常常让女性瞬间紧张,仿佛身体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卵巢上的“小泡泡”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它们可能是月经周期中自然形成的生理性囊肿,也可能是需要干预的病理性病变。如何区分二者?超声检查凭借其无创、实时、可重复的优势,成为临床医生的“透视镜”。本文将从卵巢囊肿的发生机制出发,系统梳理其分类,并重点解析超声诊断中的“四步解密法”,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这一常见现象。
1卵巢囊肿概述
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内或表面形成的充满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状结构,可单发或多发,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7%-8%的育龄女性因卵巢囊肿就诊,其中绝大多数为生理性囊肿,仅不足10%需手术干预。囊肿的临床表现差异显著:生理性囊肿常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而病理性囊肿可能导致腹痛、月经紊乱甚至急腹症(如囊肿破裂或蒂扭转)。值得注意的是,卵巢恶性肿瘤早期亦可表现为囊性占位,因此精准鉴别囊肿性质对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至关重要。
2卵巢囊肿的分类
2.1 生理性囊肿:月经周期的“过客”
生理性囊肿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和出血性囊肿。卵泡囊肿源于未破裂的成熟卵泡,直径通常<5cm,囊壁薄且光滑,内含清亮液体,多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退。黄体囊肿发生于排卵后,因黄体腔内出血或液化形成,超声可见囊内网格样回声或凝血块,常伴随月经延迟或点滴出血,妊娠早期可能持续存在(称为妊娠黄体囊肿)。出血性囊肿则是黄体囊肿破裂出血后的表现,超声显示囊内细密光点或分层回声,患者常有急性腹痛史,但多数保守治疗可缓解。
2.2 病理性囊肿:需要警惕的“常驻者”
病理性囊肿包括良性肿瘤(如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及恶性肿瘤。畸胎瘤因含脂肪、毛发等成分,超声可见“面团征”或“脂液分层”;巧克力囊肿则因陈旧性血块呈现“云雾状低回声”,常伴痛经及不孕。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为囊实性混合回声、乳头状突起、血流信号丰富(RI<0.4),可能合并腹水或淋巴结肿大。病理性囊肿的共同特点是:持续存在或增大、双侧或多房、囊壁增厚(>3mm)或有不规则分隔,且CA125、HE4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
3超声“四步解密法”
3.1定位与测量——确认“泡泡”的坐标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检查方式,可清晰显示囊肿与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的毗邻关系。测量时需记录三个径线(长径、横径、前后径),并计算体积(公式:0.5×长×宽×高)。对于>5cm的囊肿,需补充经腹超声评估盆腔全貌,排除囊肿延伸至腹腔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绝经后女性卵巢体积应<8cm³,若发现囊肿伴卵巢增大,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3.2 形态学评分——破解“泡泡”的密码
国际卵巢肿瘤分析(IOTA)小组提出的“简单规则”是超声评估的核心工具。良性特征包括:单房囊性、无乳头突起、囊壁光滑、无血流信号;恶性特征则涵盖:实性成分占比>10%、囊壁不规则、血流阻力指数低、伴腹水。此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均匀低回声”、畸胎瘤的“强回声团伴声影”等特异性表现可辅助诊断。
3.3 血流动力学分析——追踪“泡泡”的供氧线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囊肿周边及内部血流,通过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评估血管生成活性。生理性囊肿血流信号稀少,RI>0.5;而恶性肿瘤因血管结构紊乱,表现为低阻高速血流(RI<0.4)。需警惕“假阳性”情况:黄体囊肿因激素刺激可能出现丰富血流,此时结合病史(如月经周期阶段)可避免误诊。
3.4 动态随访——观察“泡泡”的命运
对于超声提示良性的囊肿,建议3-6个月后复查:若体积缩小或消失,可确认为生理性;若持续存在或增大,需进一步行MRI或肿瘤标志物检测。绝经后女性新发囊肿(即使<3cm)亦需缩短随访间隔(如3个月),因该人群恶性风险显著升高。随访中若出现囊肿破裂(超声示盆腔积液骤增)、蒂扭转(卵巢血流信号消失)等急症,需立即手术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