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意外的“打击”。当骨折发生后,治疗固然重要,但康复期的护理同样不可或缺,它直接关系到骨折部位能否顺利愈合,以及患者身体功能能否最大程度恢复。
营养支持是基础
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在骨折康复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能为骨折部位的愈合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以及豆类等食物,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例如,每天喝一杯牛奶(约250毫升,含蛋白质7~8克),吃一个鸡蛋(含蛋白质约7克),再搭配适量的瘦肉或鱼肉,能有效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维生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对骨骼修复至关重要。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患者可适当多吃。同时,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对于骨骼健康意义重大。多晒太阳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也可通过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来补充。
合理补充钙与磷。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骨折后补充钙能加速骨骼愈合。除了常见的牛奶、豆制品等高钙食物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同时,磷与钙的代谢密切相关,合理的钙磷比例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瘦肉、坚果、粗粮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磷,在饮食中应注意合理搭配,保证钙磷摄入的平衡。
康复锻炼循序渐进
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后1~2周)。此阶段骨折部位尚不稳定,康复锻炼主要以肌肉的等长收缩为主。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握拳、屈伸腕关节等动作,下肢骨折患者则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后保持数秒再放松,如此反复。这样的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同时还能减轻肿胀。每天可进行3~4组,每组10~15次。
中期康复锻炼(骨折后3~6周)。随着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增加一些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在医生允许下,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适当的负重练习,如部分负重站立、缓慢行走等。锻炼强度应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
后期康复锻炼(骨折后6周以上)。此时骨折基本愈合,康复锻炼重点在于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力量。可进行一些抗阻力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对于下肢骨折患者,还可进行上下楼梯、慢跑等功能性训练。但要注意,在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护理不可忽视
伤口护理。如果骨折伴有开放性伤口,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异常情况。若发现伤口出现异味、发热或疼痛加剧等现象,需及时就医处理。
体位护理。合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卧床时可将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一般在患肢下垫一软枕即可。这样能有效减轻肿胀,缓解疼痛。上肢骨折患者则可使用三角巾等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保持舒适的体位。
心理护理。骨折康复期往往较长,患者可能会因行动不便、担心康复效果等因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人和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患者了解骨折康复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增强其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定期复查至关重要
在骨折康复期,定期复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复查,医生可以了解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如骨折线是否模糊、骨痂生长是否良好等。一般来说,骨折后的前几周复查较为频繁,之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指导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如果在康复期间出现异常症状,如疼痛突然加剧、肢体肿胀不消退等,应随时就医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骨折康复期的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营养、锻炼、日常护理以及复查等多个方面。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为骨折的顺利愈合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希望患者及其家属能够重视这些护理细节,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早日摆脱骨折的困扰,恢复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