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但我一点感觉都没有,用不用治?”“半夜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滚,医生说胆囊结石卡住了,怎么之前没感觉?”生活中,很多人对胆囊里的“小石头”既困惑又害怕——有的石头安静多年,有的却突然“发难”引发剧痛。今天就用简单的话,跟大家说清胆囊结石的“脾气”,以及它从“无症状”到“剧痛”的关键一步。
胆囊里为啥会长“石头”?
胆囊是肝脏旁边的“小仓库”,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先存进胆囊,吃油腻食物时,胆囊收缩把胆汁挤到肠道里,帮助消化脂肪。
而胆囊结石,简单说就是胆汁里的“杂质”凝结成了硬块,常见原因有3个:
吃太油:长期吃油炸食品、肥肉,胆汁里的胆固醇太多,超出了溶解能力,就会析出结晶,慢慢长成结石;
不吃早餐:早上不吃饭,胆囊里的胆汁憋了一整晚,没法排出,胆汁长时间停留,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代谢问题:肥胖、糖尿病患者,或者女性激素变化(比如孕期、长期吃避孕药),都会影响胆汁成分,增加结石风险。
这些“小石头”大小不一,小的像米粒,大的可能比鸡蛋黄还大,有的独自“待着”,有的则会多个聚集。
无症状的结石为啥也有风险?
很多人体检时查出胆囊结石,却没任何不舒服,这种叫“无症状胆囊结石”。为啥石头在胆囊里,却不疼呢?
关键在于结石没“乱动”——它们乖乖待在胆囊内部,没卡住胆囊的“出口”(胆囊管),也没摩擦胆囊壁,所以身体没感觉。但“无症状”不代表“没风险”,这些安静的石头,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发难”。
需要警惕的是:即使没症状,以下情况也得重视,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或者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
年龄超过50岁,或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
结石已经存在5年以上,且每年体检都发现有变化。
从无症状到剧痛,只差一步
很多人突然肚子疼,其实是结石“跑错了地方”——它从胆囊里滑出来,卡在了胆囊管里,这就是引发剧痛的关键一步。
为啥卡住就会疼?打个比方:胆囊管像一根“小水管”,是胆汁排出的唯一通道。结石卡住后,“水管”堵了,胆囊里的胆汁排不出去,胆囊就会拼命收缩“挤石头”,这种强烈的收缩会引发剧烈疼痛,医学上叫“胆绞痛”。
胆绞痛发作时,通常有3个特点:
1. 疼的位置固定:主要在右上腹,有时会往肩膀、后背放射,比如疼到右肩膀发酸;
2. 发作时间集中:大多在吃油腻食物后(比如吃了火锅、炸鸡),或者半夜睡觉时(平躺时结石更容易滑到胆囊管);
3. 疼痛很剧烈:不是隐隐作痛,而是像刀绞一样,让人直冒冷汗、坐立不安,甚至想打滚,通常会持续15分钟到几小时,吃止痛药也难缓解。
如果结石一直卡在胆囊管里,还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胆汁排不出去会滋生细菌,导致胆囊发炎(胆囊炎),出现发烧、恶心呕吐;如果炎症扩散,还可能引发胆囊穿孔,危及生命。
查出胆囊结石,该怎么办?
不管有没有症状,查出胆囊结石后,都不用盲目恐慌,记住“分情况处理”:
1.无症状结石:做好“观察+预防”
不用急着做手术,但要定期复查:每6~12个月做一次腹部B超,看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
调整生活习惯:少吃油炸、肥肉、动物内脏,按时吃早餐,避免熬夜,控制体重,减少结石“发难”的风险。
2.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别硬扛
一旦出现右上腹剧痛、发烧、恶心等症状,要立刻去医院急诊。医生会通过B超确认结石位置,用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如果结石反复卡住、引发胆囊炎,或者结石太大,医生会建议做胆囊切除手术——现在多是微创腹腔镜手术,伤口小、恢复快,切除胆囊后,身体会慢慢适应,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
3.别信“偏方”:排石药风险大
有人听说吃“排石药”能让结石自己排出来,其实很危险——结石如果在排出过程中卡在胆管里,可能引发胆管炎、胰腺炎,比胆囊结石更难治疗。所以千万别乱用药,一切听医生的。
胆囊里的“小石头”,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剧痛。关键是了解它的“脾气”:无症状时做好观察和预防,出现疼痛别硬扛,及时就医。记住:对待胆囊结石,“早关注、遵医嘱”才是最安全的方式,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