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睡觉打呼噜,可能是腺样体在“报警”,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睡觉时打呼噜、张口呼吸,甚至反复鼻塞、感冒,往往误以为是“睡得香”或体质差。然而,这些症状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作祟。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面容、智力发育甚至心脏健康。本文将系统介绍腺样体肥大的病因、症状、危害及科学应对方法,帮助家长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1. 腺样体的“身份”与作用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如同守护呼吸道的“小卫士”,帮助儿童抵抗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2~6岁进入生理性增生期,10岁后逐渐萎缩,完成其阶段性免疫使命。
2. 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当腺样体因反复感染、过敏或炎症刺激出现异常增生,堵塞鼻腔和咽部通道(超过鼻咽腔的70%)时,便形成病理性肥大。据统计,约30%的儿童因腺样体肥大需就医,其中学龄前儿童占比最高。
二、腺样体肥大的五大典型症状
家长可通过以下表现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可能患病:
1. 长期鼻塞与张口呼吸
孩子白天经常用嘴呼吸,说话带鼻音;夜间睡觉时呼噜声响亮,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暂停(憋气数秒),甚至被憋醒。
2. “腺样体面容”
长期张口呼吸会导致面部骨骼发育异常:嘴唇变厚、上牙前突(龅牙)、下巴后缩、眼距增宽,形成呆滞表情,这种面容一旦形成难以逆转(图1)。
3.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腺样体阻塞鼻腔引流,分泌物积聚易引发鼻窦炎、中耳炎,表现为持续流脓涕、听力下降、频繁说“听不清”。
4. 睡眠质量差与发育迟缓
夜间缺氧导致孩子睡眠翻来覆去、多梦、尿床,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身高、体重增长滞后于同龄儿童。
5. 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儿可能因长期缺氧出现肺动脉高压、心脏负担加重,或因咬合异常影响咀嚼功能。
三、腺样体肥大不治疗的危害
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以下不可逆后果:
颌面畸形:腺样体面容一旦形成,青春期后需通过正颌手术矫正,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影响孩子心理自信。
听力损伤:中耳炎反复发作可能导致传导性耳聋,错过语言发育关键期(3~5岁),影响表达能力。
智力与行为问题:长期缺氧会降低大脑供氧效率,增加多动症、学习困难的风险,研究显示此类儿童的智商评分可能低于同龄人。
四、如何治疗?手术还是保守?
1. 保守治疗(轻度肥大),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
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减轻局部炎症,需坚持使用1~3个月。
合并过敏时,联用抗过敏药(如孟鲁司特钠)控制过敏性鼻炎,减少刺激源。
物理干预:
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分泌物,降低感染风险。
睡眠时佩戴口腔矫正器,辅助改善通气(适用于不能手术的患儿)。
2. 手术治疗(中重度肥大)
手术指征:
腺样体堵塞气道>70%,伴随睡眠呼吸暂停(每小时憋气≥5次)。
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合并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手术方式: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微创技术,通过低温射频切除肥大组织,出血少(通常<5ml),术后6小时可进食,住院1~2天即可出院。
若扁桃体也肥大(堵塞咽腔>50%),常同步进行切除术。
家长最关心的3个问题:
1. 手术会降低免疫力吗?
不会!腺样体仅是免疫组织的“一小部分”,切除后扁桃体、淋巴结等可代偿其功能,临床未发现术后感染率升高。
2. 全麻影响大脑吗?
现代麻醉技术成熟,儿童单次短时全麻对大脑发育无不良影响,无需过度担忧。
结尾
腺样体肥大虽隐蔽,却可能悄悄偷走孩子的健康与未来。作为家长,需警惕“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误区,若发现孩子有张口呼吸、反复鼻塞等症状,应及时带其到耳鼻喉科检查,鼻咽镜或X光可明确诊断。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面容畸形、听力损伤等不可逆伤害,让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毕竟,顺畅的呼吸和自信的笑容,是童年最珍贵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