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是否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像坐过山车一样天旋地转?或是眼前突然发黑、视力模糊,仿佛蒙了一层雾?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并非简单的“没休息好”或“老花眼”,而是身体在发出紧急警报——您的颈动脉可能正在悄悄变窄!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开颈动脉狭窄的“真面目”。
一、颈动脉:大脑的“生命通道”
想象一下,您的脖子两侧各有一条“高速公路”,它们就是颈动脉。这两条血管负责将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脑。可以说,颈动脉是大脑的“生命通道”,一旦堵塞,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血管内壁会逐渐堆积“垃圾”(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变窄、血流受阻。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大脑供血就会受到影响,引发各种症状。
二、头晕、视力模糊: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信号”
颈动脉狭窄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身体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以下3类表现需高度警惕:
1. 头晕目眩,像“踩棉花”
表现:突然起身、转头或用力时,感到天旋地转,甚至站立不稳,仿佛踩在棉花上。
原因:颈动脉狭窄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氧,引发平衡功能失调。
案例:65岁的王大爷最近总在晨练时头晕,起初以为是低血糖,结果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达70%!
2. 视力模糊,像“蒙黑纱”
表现:单眼或双眼突然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重影,甚至短暂失明(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原因:颈动脉斑块脱落形成小血栓,随血流堵塞视网膜动脉,导致“一过性黑矇”(医学上称为眼动脉缺血)。
警示:这是脑梗的“预警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失明或大面积脑梗死。
3. 说话含糊,像“大舌头”
表现:突然口齿不清、吐字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感觉“耳朵进水”)。
原因:颈动脉狭窄影响大脑语言中枢供血,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
数据:约1/3的TIA患者会在3个月内发生脑梗,需紧急就医!
三、哪些人更容易被颈动脉狭窄“盯上”?
颈动脉狭窄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管内壁易受损,斑块形成风险高。
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斑块不稳定性。
肥胖者:体重超标会导致血脂异常,加重血管负担。
有家族史者: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颈动脉狭窄或脑梗,自身风险增加2-3倍。
缺乏运动者: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斑块更容易沉积。
四、如何确诊颈动脉狭窄?3项检查很关键
如果您经常出现上述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快进行以下检查:
颈动脉超声:无创、无痛,像“血管B超”一样,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
CT血管造影(CTA):通过注射造影剂,三维重建血管图像,准确判断狭窄位置和范围。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造影剂,适合肾功能不全者,但对细小血管显示不如CTA。
医生提醒:早期狭窄(<50%)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若狭窄超过70%或频繁发作TIA,需考虑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以防脑梗发生。
五、预防颈动脉狭窄,记住这5招!
颈动脉狭窄虽可怕,但可防可控!日常做好以下5件事,守护您的“生命通道”:
控制“三高”:遵医嘱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定期监测指标。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
健康饮食: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2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高危人群每年检查。
结语:别让“小症状”拖成“大麻烦”
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表现,可能是颈动脉狭窄在“敲警钟”!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及时就医、科学干预,才能将脑梗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记住:您的血管健康,决定着大脑的“寿命”!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给颈动脉“减负”,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