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应该没事。”于是,当医生建议做胃镜检查时,很多人会犹豫甚至拒绝,认为自己“没有症状,不用查”。然而,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一再证明:无症状并不代表没有风险,尤其在胃部疾病的早期阶段,往往并没有明显不适。
无症状为何更“危险”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由于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出现疼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时,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事实上,不少被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典型症状,仅是偶有胃部不适或误以为是“老胃病”,因忽视检查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提醒我们,胃病不是等有症状才值得重视,早筛早诊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胃镜筛查:发现早期病变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情况的技术,是目前筛查胃部疾病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胃镜,医生不仅能清楚看到胃黏膜是否有炎症、糜烂、溃疡、息肉等病变,还能取活检明确病理性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甚至早期癌变。
近年来,随着无痛胃镜技术的普及,许多患者对胃镜的恐惧感大大降低。早做一次胃镜,可能换来十年安心,这绝非夸张。
“无症状”不代表安全,这些人群也需筛查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定期做胃镜,但以下几类人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者:胃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后应至少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作为基础评估。
有胃癌、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家族病史的人:家族遗传因素在胃癌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类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查。
长期胃部不适但从未做过胃镜者:如长期胃胀、嗳气、饭后不适、早饱感等,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提示胃黏膜异常。
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重要元凶。确诊感染者建议做胃镜评估胃黏膜情况。
长期服用刺激胃黏膜药物者(如阿司匹林):长期服药易导致胃黏膜受损,建议定期胃镜随访。
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
无痛胃镜:检查并不“可怕”
传统胃镜需要经口插入管道,很多人会担心恶心、呕吐、呼吸不适等不适感。而如今,无痛胃镜的应用已经大大改善了这一体验。在专业麻醉医生的配合下,患者在短暂睡眠状态中完成检查,全程几乎无痛、无感。
很多人在做完无痛胃镜后都会感叹:“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受!”如果因为恐惧而一拖再拖,反而可能因延误病情酿成大患,实在得不偿失。
胃镜筛查结果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次胃镜检查只是一个时间点的健康评估。如果胃镜结果正常,并不代表“永远健康”,而是说明目前未发现明显病变。对于胃病高风险人群或有慢性胃病病史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每2-3年复查一次,具体频率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
此外,胃部健康还离不开日常的自我管理。即便结果正常,也应注意生活方式:饮食规律、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避免腌制、烧烤、过烫食物;保持心理健康,避免长期焦虑、压力过大;每年体检,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
结语
健康从来不是等出问题才去重视,而应是贯穿日常生活的前瞻性管理和主动预防。胃镜虽只是一个小小的检查手段,却承载着极大的意义。别再用“我没感觉”“我没不舒服”来当作推辞检查的理由,因为很多时候,疾病就是在你“毫无察觉”时悄悄潜伏、悄然发展的。
让我们时刻铭记:“无症状≠无风险”并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宣传语,而是无数临床实践中用惨痛教训凝结出的警示。胃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信号的麻木与忽视,从而错过早发现、早治疗的黄金时间。真正的健康,是主动去了解、及时去筛查,而不是等疾病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