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中,痛经是一种常见却常被轻视的不适症状。许多人将其视为正常生理现象,选择默默忍受,但事实上,痛经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病理机制。从医学角度而言,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二者在成因、表现及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区分并采取科学措施,远比“忍忍就好”更为重要。
原发性痛经:青春女性的常见困扰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其发病机制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前列腺素,当前列腺素水平过高,会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疼痛。
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特点具有一定规律性。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行经第1日疼痛最为剧烈,持续2-3日后逐渐缓解。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及大腿内侧,常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常与精神因素相关。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均可能加重疼痛感受。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期受凉、饮食辛辣刺激、缺乏运动等,也可能诱发或加剧疼痛。
继发性痛经:器质性病变的信号
继发性痛经则与原发性痛经不同,它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引发继发性痛经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等。这些疾病会导致盆腔结构改变、经血排出不畅或局部组织粘连,从而引起疼痛。
与原发性痛经相比,继发性痛经的发病时间较晚,多在初潮后数年出现。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开始,经期加重,月经结束后疼痛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疼痛程度也更为剧烈,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即随着病程延长,疼痛会越来越严重。
除了疼痛之外,继发性痛经往往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不孕;子宫腺肌病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可能伴有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这些伴随症状有助于区分继发性痛经与原发性痛经。
科学应对:针对性解决疼痛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缓解疼痛的关键在于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它们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降低前列腺素水平,从而减轻疼痛。此类药物建议在月经来潮、疼痛出现前开始服用,效果更佳。
口服避孕药也可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增殖,降低前列腺素水平,缓解疼痛症状,尤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女性。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容忽视。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瑜伽、慢跑等,增强体质,均有助于减轻疼痛。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则需以针对病因治疗为核心。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需求等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激动剂等,能抑制病灶发展,缓解疼痛;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病灶较大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迁延。子宫肌瘤患者若痛经症状明显,且肌瘤较大,可考虑手术剔除肌瘤。
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继发性痛经:痛经症状进行性加重;疼痛程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经期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初潮后多年才出现痛经。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防止病情进展,保护生殖健康。
总之,痛经并非“忍忍就好”的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正确认识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的区别,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才能真正摆脱疼痛困扰,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