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将疝气与“气”联系起来,认为它是“气”出来的疾病,比如情绪激动、用力憋气后就容易引发。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对疝气的一种误解。要真正了解疝气,我们需要从它的“前世”——历史认知和“今生”——现代医学解读两方面入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从历史认知来看,人类对疝气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的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疝气的记载。当时的人们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知识,观察到患者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凸起,且在用力、咳嗽时凸起更明显,休息后可能缩小或消失,便主观地认为这是体内“气”运行不畅、积聚在局部形成的,因此其命名也与“气”相关。这种认知虽然符合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但并没有触及疝气的本质,也为后世 “疝气是气出来的” 误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疝气的认知逐渐科学、准确,也彻底推翻了 “气出来的” 这一说法。从现代医学定义来看,疝气指的是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到另一部位。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某个“薄弱环节”让原本该待在原位的组织“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与“气”没有直接关系。
疝气的形成主要与两个关键因素相关:一是腹壁强度降低,二是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强度降低可能是先天因素导致,比如某些人出生时腹壁就存在发育不良的情况,有潜在的薄弱区域;也可能是后天因素引起,如年龄增长导致腹壁肌肉逐渐萎缩、长期营养不良使腹壁组织薄弱、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留下薄弱点等。而腹内压力增高则常见于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搬运重物、肥胖人群腹部脂肪过多、妊娠后期子宫增大等情况。当腹壁存在薄弱点,同时腹内压力持续升高时,腹腔内的器官(如小肠、大网膜等)就容易被挤压,通过薄弱点突出,形成疝气。
疝气的类型多样,常见的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腹壁切口疝等。其中腹股沟疝在成年男性中较为多见,这与男性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该区域存在天然的薄弱通道;股疝则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发生在大腿根部;脐疝可分为婴幼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幼儿脐疝多因出生时脐环未闭合所致,成人脐疝则常与肥胖、多胎妊娠、慢性腹压增高等因素相关;腹壁切口疝则是在腹部手术后,由于切口愈合不良,腹腔内器官通过切口处的薄弱点突出形成的。
在治疗方面,疝气一旦形成,通常无法自行愈合,手术是治疗疝气的主要方式。手术的原理是通过修补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将突出的器官回纳到腹腔内,从而防止疝气再次突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疝气手术也从传统的张力修补术发展到现在的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由于采用人工补片进行修补,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已成为目前治疗成人疝气的主流手术方式。对于婴幼儿脐疝,由于其腹壁肌肉仍在发育过程中,部分较小的脐疝可能在 1-2 岁内自行闭合,因此可暂时观察;但如果脐疝较大、超过 2 岁仍未闭合,或出现嵌顿等情况,则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除了治疗,疝气的预防也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能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避免长期搬运重物,搬运时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用力;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孕妇注意孕期保健,避免腹压过度增加;婴幼儿家长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减少腹压增高的情况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