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希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316

在急诊室的抢救现场,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生死。当休克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时,医护人员首先要完成的关键动作之一,就是建立静脉通路——这条被称为“生命通道”的输液路径,是后续所有抢救措施的基础。对于急诊护士而言,如何在患者血管塌陷、肢体湿冷的危急情况下快速“开路”,既考验专业技能,也关乎人性温度。

生死时速:静脉通路为何是生命线

休克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状态,患者的血压持续下降,重要器官因供血不足面临衰竭风险。此时,静脉通路承担着三重使命:快速补充血容量、输注抢救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就像消防员需要高压水枪扑灭大火,医护人员也需要通过这条“水路”将救命液体和药物直接送入循环系统。

暗夜寻针:休克患者的特殊挑战

休克患者的血管条件往往极为恶劣。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原本清晰可见的静脉变得细如发丝;皮肤因循环障碍出现花斑样改变,触感湿冷;肢体末梢的静脉可能完全塌陷,常规穿刺点难以辨认。更棘手的是,患者可能出现躁动不安,家属的焦虑情绪也会形成额外的环境压力。

急诊护士常形容这种场景如同“在暴风雨中穿针引线”。一位从业12年的资深护士回忆:“最艰难的一次抢救,患者四肢完全找不到可用血管,最后在颈部找到了微弱搏动的颈外静脉,穿刺时能清晰感受到自己手心的冷汗。”

化险为夷:六大实战技巧解密

1.静脉选择的智慧

优先选择近心端大静脉的原则永远不会过时。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位置,即使在外周循环衰竭时,仍然保有相对较好的充盈度。对于极度消瘦的患者,走行于骨骼表面的静脉往往更易固定。当常规部位无法穿刺时,需要果断转换思路——足背静脉、颈外静脉甚至股静脉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2.创造穿刺条件的巧思

抬高肢体30度并轻轻拍打静脉近心端,利用重力帮助血管充盈。对于皮肤温度过低的患者,用40℃左右的温毛巾局部热敷3分钟,既能扩张血管又能提高皮肤韧性。巧妙运用双止血带技术(近心端止血带加压,远心端止血带定位),能让隐匿的静脉显形。

3.穿刺操作的决胜细节

采用大角度(30-45度)快速进针,在见到回血后立即压低针柄平行推进。对于特别细小脆弱的血管,选择24G细针头反而更容易成功。有经验的护士会通过“落空感”判断是否进入血管腔——当针尖突破血管壁时,手下会有明显的突破感。

4.特殊装备的科技助力

当常规穿刺屡屡失败时,超声引导下的静脉定位堪称“透视眼”。这项技术能将血管位置实时投射在屏幕上,穿刺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而骨髓腔输液装置(IO)作为“终极武器”,能在30秒内通过骨髓腔建立输液通道,特别适用于心脏骤停等极端情况。

5.人文关怀的温度

在技术操作的同时,一句“我们现在要给您建立救命通道,请尽量保持不动”的轻声解释,一个帮助患者调整体位的托举动作,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操作时用治疗巾遮盖非操作区域,既保护隐私又减少视觉刺激。

6.团队协作的力量

资深护士在穿刺时,助手同步进行的肢体固定、灯光调整、物品传递等配合,往往能创造最佳操作条件。当首次穿刺失败时,团队成员立即递上热敷包、更换穿刺部位,这种无缝衔接的配合能将抢救效率提升40%。

守护生命的艺术

建立静脉通路不仅是技术,更是融汇了医学智慧与人文关怀的艺术。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急诊护士,休克患者静脉通路建立的平均时间从8.6分钟缩短至3.2分钟,穿刺成功率从67%提升至89%。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模拟训练、案例复盘和技术创新。

随着可视化穿刺技术、智能血管定位仪等新设备的普及,静脉通路建立正在进入精准时代。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医护人员在患者手背上留下的温暖触感、在危机时刻展现的专业定力,始终是医疗照护中最动人的风景。这条细细的静脉通路,不仅输送着救命的液体,更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