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室,这个神秘的地方,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战场。但你知道吗?手术室里隐藏着看不见的“敌人”——微生物,它们可能会趁虚而入,引发感染,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不过别担心,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室感染的风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关键的预防知识。
打造安全洁净的手术室环境
1.空气净化
现在很多手术室都配备了高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就像给手术室安装了一个“超级过滤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细菌和灰尘。这些设备通过层层过滤,让进入手术室的空气尽可能干净。同时,手术室通常会保持一定的正压,就像一个“气垫”,阻止外界污染空气进入。
2.环境清洁消毒
手术室的地面、墙壁、手术台等都需要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就像我们每天打扫家里一样,手术室也有严格的清洁流程。比如,每天手术前和手术后,都会用专用的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清除可能残留的细菌。每周还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清洁,确保没有卫生死角。
3.控制环境参数
手术室会通过空调系统等设备,将温度控制在21℃-25℃左右,这个温度既让医护人员感觉舒适,又不利于细菌生长;湿度控制在30%-60%,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秘籍”
1.严格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医护人员在手术开始前会进行专业的外科手消毒,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可以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2.规范医护人员着装
医护人员按要求规范手术服装,进入手术室前,会更换消毒的刷手服及拖鞋,戴上手术帽,把头发全部包裹起来,佩戴外科口罩,遮住口鼻,防止呼吸时喷出的飞沫携带细菌。上台的医护人员还需要经过外科手消毒,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这些防护用品就像一道屏障,有助于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3.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比如,手术器械只能放在无菌区域内,不能碰到非无菌的物品;传递器械时,要避免跨越无菌区;如果手套破损或手术衣被污染,需立即更换。就像在舞台上,演员们都严格按照剧本表演,不能随意“出圈”,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安全。
医疗器械和物品的“安全关卡”
1.严格消毒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和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对于耐高温的器械,如手术刀、镊子等,会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就像把器械放进一个“高温烤箱”,在高温高压下杀死所有细菌和芽胞;对于不能耐高温的器械,如一些精密仪器,则会采用化学消毒法或低温灭菌法。
2.规范储存和使用
消毒灭菌后的器械和物品会存放在专门的无菌储存间,储存间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再次污染。在使用前,医护人员会仔细检查器械和物品的包装是否完好、灭菌标识是否合格,是否处于有效期内,确保其处于无菌状态。
强化培训与管理
医院会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就像给医护人员“充电”,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术。通过培训,医护人员能够提高感染控制意识,掌握更专业的技能,更好地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医院还会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定期对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确保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
患者的自我准备
1.术前沐浴更衣:患者术前的准备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调整,更是保障手术安全、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前使用抗菌皂液仔细清洁全身可减少皮肤上的细菌,降低感染的风险。在沐浴时,要特别仔细地清洁全身,尤其是手术部位及其周围的皮肤褶皱处。这些地方容易藏污纳垢,比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褶皱多、容易出汗,细菌也更容易滋生。患者要像给皮肤做“深度清洁护理”一样,轻轻揉搓,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被清洁到。想象一下,把皮肤上的细菌都赶走,让它们没有藏身之地,这样皮肤才能以最干净的状态迎接手术。随后换上医院提供的病号服,避免日常衣物携带的细菌进入手术室。
2.皮肤准备:除了沐浴更衣,皮肤准备也是术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尽可能接近手术时,医护人员会使用专业的备皮工具进行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操作时动作应细致,避免划伤皮肤,以免微小创口增加感染风险。
结语
手术室感染预防是一场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医院共同参与的“战役”。通过了解手术室感染的影响因素,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共同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让手术室成为真正的“生命守护站”。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能让大家对手术室感染预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一起关注手术室安全,为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