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痛是许多肿瘤患者难以回避的挑战。据统计,约60%-8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但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不足半数。家属作为患者最亲近的照护者,常因缺乏科学知识陷入用药误区,导致患者不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还可能因错误用药引发副作用。本文梳理五大常见误区,帮助家属避开“雷区”,科学守护患者生命质量。
误区一:“止痛药会上瘾,能忍就忍着”
误区解析
许多家属担心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会成瘾,宁可让患者硬扛疼痛。实际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镇痛药,成瘾率不足1%。疼痛本身会引发焦虑、失眠,甚至加速肿瘤进展,而及时止痛能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正确做法
遵医嘱按时服用止痛药,而非“痛了才吃”——疼痛如同火苗,持续压制比反复扑灭更有效。
了解药物分类: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用于轻度疼痛,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疼痛,两者可阶梯式联用。
误区二:“打针比吃药止痛更快”
误区解析
部分家属认为注射止痛药起效更快,盲目要求输液或打针。实际上,口服阿片类药物(如缓释片)通过持续释放药物成分,能维持更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波动导致的“镇痛空窗期”。频繁注射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
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无法吞咽时可使用透皮贴剂(如芬太尼贴)或直肠栓剂。
突发剧痛时,可按医嘱使用即释型药物(如吗啡片)作为“解救剂量”,但需记录使用次数并及时反馈医生。
误区三:“药物越吃越多,肯定没效果了”
误区解析
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需要增加药量,家属常误以为是“耐药”或“药物失效”。事实上,疼痛加重可能是肿瘤发展的信号,而非药物无效。盲目减药或停药会导致疼痛失控。
正确做法
定期评估疼痛强度(使用0-10分数字评分法),调整剂量需由医生根据疼痛变化决定。
关注“爆发痛”:若24小时内需3次以上解救剂量,提示需调整基础用药方案。
误区四:“止痛药伤胃伤肝,必须搭配护胃药”
误区解析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确实可能刺激胃肠道,但阿片类药物本身不直接损伤器官。过度使用护胃药(如奥美拉唑)反而可能干扰营养吸收,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可遵医嘱短期联用护胃药,但避免长期滥用。
预防便秘:阿片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缓解。
误区五:“止痛药治标不治本,不如用偏方”
误区解析
部分家属轻信“草药贴敷”“针灸根治癌痛”等偏方,耽误规范治疗。癌痛根源在于肿瘤对神经、骨骼或脏器的侵犯,单纯止痛虽不治本,却是保障患者尊严和生活能力的关键。
正确做法
在规范镇痛基础上,配合抗肿瘤治疗(如放疗缩小骨转移病灶)。
非药物疗法作为辅助:热敷缓解肌肉痉挛,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心理疏导减轻“痛焦虑”。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1.出现意识模糊、呼吸频率<8次/分(警惕阿片类药物过量);
2.疼痛性质改变(如钝痛转为电击样痛,可能提示神经病理性疼痛);
3.爆发痛频率增加,常规药物无法控制;
4.便血、呕血或皮下瘀斑(可能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出血有关)。
家属必修课:安全用药记录清单
1.用药日志:记录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疼痛评分及副作用,复诊时出示给医生。
2.药品管理:阿片类药物需专柜上锁,剩余药物按规定回收,避免误服或流失。
3.观察细节: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嗜睡、瞳孔缩小(吗啡过量征兆),或皮疹、呼吸困难(过敏反应)。
结语
癌痛管理是一门需要医、患、家属共同修习的“艺术”。它既需要突破对成瘾性的过度恐惧,也要避免对药物的盲目依赖。家属的细心观察、规范记录和及时沟通,是架起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键桥梁。记住,癌痛治疗的目标不仅是“不痛”,更是让患者在有限的时光里,保有吃饭、交谈、拥抱所爱之人的能力——这一切,从科学认知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