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中老年女性群体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铁元素的吸收、利用与储存能力下降,加之慢性疾病、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缺铁性贫血成为威胁中老年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加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不过,通过科学规范的检验手段,我们能够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从生理变化角度来看,中老年女性胃肠道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食物中铁元素的吸收。同时,部分女性因长期节食、饮食结构单一,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不足,导致铁储备缺乏。此外,像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子宫肌瘤、痔疮等慢性失血情况,会加速体内铁元素流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中老年女性成为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
缺铁性贫血发病初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常被误认为是衰老带来的正常身体变化。随着病情进展,身体会逐渐出现一系列信号。最常见的是乏力倦怠,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感觉体力难以恢复;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快走时,容易出现心慌气短,心跳加速明显;观察皮肤黏膜,会发现颜色变得苍白,尤其是嘴唇、眼睑内侧、指甲床等部位最为明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更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对泥土、冰块等非食物物质产生强烈食欲。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能力,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
血常规检查是筛查缺铁性贫血最基础且常用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能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类型。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10g/L即可诊断为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MCV小于80fl,MCH小于27pg,MCHC小于320g/L。血常规检查操作简便、出结果快、费用低,适合作为缺铁性贫血的初步筛查手段,但仅靠血常规难以明确病因和缺铁程度,需要进一步检查。
铁代谢指标检查能更精准地反映体内铁储备和代谢情况。血清铁是直接反映人体铁含量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浓度常低于8.95μmol/L,但该指标易受饮食、感染等因素干扰,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总铁结合力可反映血清中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能力,缺铁时转铁蛋白代偿性增多,总铁结合力会升高,一般大于64.44μmol/L。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主要形式,也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特异的指标,当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时,提示体内储存铁耗尽,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转铁蛋白饱和度是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缺铁性贫血患者该值常小于15%。这几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准确判断缺铁的程度和阶段。
对于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检查仍无法确诊,或怀疑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时,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通过抽取少量骨髓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和铁染色情况。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象表现为增生活跃,红系细胞增生明显,同时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减少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比例低于15%。虽然骨髓穿刺听起来令人畏惧,但实际操作安全性较高,能为明确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一旦确诊缺铁性贫血,应及时开展治疗。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两方面。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是常用治疗方式,搭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规范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为补足储存铁,需继续服药3-6个月。同时,要积极治疗引发缺铁的基础疾病,如通过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减少失血,治疗胃肠道疾病改善铁吸收,从根源上解决缺铁问题,防止贫血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