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斌  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5

在柳絮纷飞的春日,或是尘螨肆虐的梅雨季,总有人频繁打喷嚏、流清涕,甚至鼻子痒得坐立难安,而身边的人却毫无反应。这种“别人没事我遭殃”的困境,让过敏性鼻炎患者倍感无奈。事实上,过敏性鼻炎并非简单的“免疫力差”,它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编织的复杂谜题。解开这道谜题,不仅能帮助患者科学应对疾病,更能为公众预防过敏性鼻炎提供关键线索。

过敏性鼻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要理解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首先需要认识免疫系统的运作模式。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如同身体的“安全卫士”,能精准识别并清除细菌、病毒等有害病原体,保护人体健康。然而,过敏体质者的免疫系统却存在“认知偏差”,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误判为有害物质。

当这些过敏原首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并将其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身体进入致敏状态。当同样的过敏原再次入侵时,过敏原会与IgE结合,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引发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症状。从本质上讲,过敏性鼻炎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防御反应,就像“狼来了”的故事演变成了即便是“草来了”也拉响警报,导致鼻腔陷入持续的炎症状态。

遗传密码:过敏性鼻炎的先天印记

为什么有人天生容易过敏?遗传学研究给出了重要答案。科学家通过大量家族调查发现,过敏性疾病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若父母一方有过敏性鼻炎,子女约有1/4的机会罹患过敏性鼻炎;若父母双方都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罹患过敏性鼻炎的概率则增加至50%-70%。这表明过敏性鼻炎的易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定位到多个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基因位点,例如,HLA基因区域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密切相关,其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过敏原的识别能力;IL-4、IL-13等细胞因子基因的突变,则会改变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强度,使免疫系统更容易“反应过度”。这些遗传变异就像预先编写在DNA中的“过敏程序”,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被激活,导致个体对过敏原的耐受性降低。不过,遗传因素并非“命运的判决书”。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即便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其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这说明,遗传只是赋予了个体过敏的“潜力”,环境因素同样是影响这种“潜力”是否会转化为疾病的关键变量。

环境密码:过敏原如何点燃“过敏导火索”

尽管遗传因素奠定了过敏的基础,但环境因素是触发过敏性鼻炎的直接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原可分为吸入性、食入性和接触性三类,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与过敏性鼻炎的关联最为紧密。花粉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诱因。春季的柏树、桦树花粉,秋季的豚草、蒿草花粉,都可能引发敏感人群的鼻腔产生剧烈反应。由于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各地在花粉过敏高发期的致敏原种类也各不相同。尘螨则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喜欢藏匿在被褥、地毯、沙发等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其排泄物和尸体碎片含有强致敏蛋白,即便经过清洗,残留的过敏原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此外,宠物皮屑、霉菌孢子、蟑螂排泄物等,也都是常见的室内过敏原。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病风险。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鼻黏膜,使鼻腔更容易受到过敏原刺激。著名的“卫生假说”理论指出:儿童在成长期间较少接触细菌等微生物,可能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过度清洁的生活环境,尽管降低了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但是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空调房、密闭办公空间等环境空气流通性差,容易导致室内过敏原浓度升高,增加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概率。

遗传与环境的“共舞”:精准防控策略

过敏性鼻炎重在预防,需要兼顾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

遗传因素方面,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比如我们的父母曾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病史,那么我们如果出现鼻痒、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有罹患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性,及时就医进行鼻腔检查,有条件的话可行过敏原检测,避免自行按感冒盲目治疗。假如我们患有过敏性鼻炎,对于我们的孩子要勤于观察是否有鼻塞、睡眠时张口呼吸、打呼噜、刺激性咳嗽、反复揉鼻子揉眼睛等表现,若有上述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过敏性鼻炎的诊断,避免因漏诊或忽视对儿童鼻面部外形发育、身高和智力等带来负面影响。

在环境管理方面,减少过敏原接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季节性过敏患者可在花粉高峰期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和眼镜;家庭中应定期清洁空调滤网、更换床单被套,使用除螨仪降低尘螨密度;对宠物皮屑过敏者,需避免与宠物过于亲密接触,并保持室内通风。此外,改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也至关重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关键。抗组胺药物能快速缓解鼻痒、打喷嚏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以降低吸入性过敏原沉积于鼻腔黏膜的量和负荷,降低过敏反应的程度。脱敏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则通过长期、小剂量接触过敏原,帮助免疫系统“重新学习”识别过敏原,逐渐降低机体的过敏反应,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从遗传的先天印记到环境的后天影响,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无需因遗传风险而过度焦虑,同时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积极调整,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状,重拾畅快呼吸的自由。在这场与过敏性鼻炎的“持久战”中,了解疾病背后的遗传与环境密码,就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