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秋冬季节,冷空气频繁侵袭,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咳嗽成了很多人的 “家常便饭”。然而,同样是咳嗽,背后的原因可能大相径庭 —— 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和哮喘导致的咳嗽,不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更是天差地别。若不分清类型盲目用药,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可能加重症状。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区分这两种咳嗽,让你在应对时更有针对性。
一、先看 “感冒咳”:多伴随上呼吸道症状,有自限性
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是病毒或细菌感染上呼吸道(鼻、咽、喉)后,黏膜受损引发的保护性反射。它的特点十分鲜明:
从症状来看,感冒咳往往 “来得急”,发病初期多伴随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咳嗽时,咽喉部常有瘙痒或异物感,痰液多为白色稀痰,若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出现黄色脓痰。这种咳嗽的 “生命周期” 较短,一般随着感冒好转,1-2 周内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在诱因方面,感冒咳多与受凉、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关。比如淋了场秋雨、夜间没盖好被子,都可能诱发。而且,它的发作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白天和夜间咳嗽程度差异不大。
用药上,感冒咳以对症治疗为主。若咳嗽较轻,多喝水、多休息即可;若影响睡眠,可选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但需注意孕妇、有精神病史者禁用,且不宜与酒精同服;有痰不易咳出时,可搭配氨溴索等祛痰药,这类药物能稀释痰液,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效,只有明确存在细菌感染(如持续高热、脓痰增多)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服用。
二、再辨 “哮喘咳”: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加重是信号
哮喘引起的咳嗽,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高反应性,属于过敏性疾病范畴。它的 “个性” 与感冒咳截然不同:
症状上,哮喘咳常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很少有痰,或仅有少量白色泡沫痰。患者往往感觉喉咙发紧,吸入冷空气、油烟、粉尘等刺激性物质后,咳嗽会突然加重。更典型的是,哮喘咳在夜间或凌晨会变得更频繁,有时还会伴随胸闷、喘息的症状,严重时甚至能听到喉咙里发出 “滋滋” 的哮鸣音。
诱因方面,哮喘咳与过敏体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比如本身有过敏性鼻炎的人,秋冬季节接触到冷空气、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就可能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一种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哮喘)。此外,情绪紧张、剧烈运动,以及食用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也可能成为诱因。
用药上,哮喘咳不能单纯用止咳药,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哮喘治疗药物。比如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使用时需注意正确的吸入方法 —— 先深呼气,再含住吸嘴缓慢深吸气,之后屏气 5-10 秒,用药后及时漱口以减少口腔念珠菌感染风险。如果误用抗生素或普通止咳药,不仅无法控制病情,还可能掩盖症状,导致气道炎症加重,增加急性发作的危险。
三、分不清时,做好这 3 件事
记录症状:写下咳嗽的时间(白天 / 夜间)、持续时长、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如发热、喘息),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可简单记录每次咳嗽的缓解方式,比如是否喝水后减轻,或使用某种药物后好转。
避免刺激:无论是哪种咳嗽,都要远离烟雾、粉尘、冷空气等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建议使用加湿器时,每天换水并定期清洁,防止霉菌滋生加重呼吸道不适;外出时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雾霾天尽量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如果咳嗽持续超过 2 周,或伴随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肺功能、过敏原检测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用药。尤其对于有哮喘家族史的人群,更需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可能,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秋冬咳嗽不可怕,分清类型是关键。感冒咳有自限性,对症处理即可;哮喘咳需规范治疗,切勿延误。希望大家都能科学应对咳嗽,安稳度过秋冬季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