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镜头缓缓推进,肠镜下,一条形似微缩马鞭的寄生虫正扭动——这就是鞭虫,3厘米长,头尖尾粗,专钻人盲肠。它产卵如橄榄,土壤里潜伏数年仍不死;一旦随生水、脏手入口,便在孩子肚里吸血、溃疡,拖成贫血、发育迟缓。腹痛、便血常被当作小事,却可能是它在肠道挥舞“鞭子”。今天,让我们揭开这隐形杀手的真面目,学会四招护身,斩断粪口传播链。
一、认识鞭虫
外形:成虫形似马鞭,长约3-5厘米,头部细长如鞭,尾部粗大虫卵:纺锤形,两端有透明塞盖,显微镜下像颗小橄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时仅含卵细胞,需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发育2–3周才具感染性。完成发育的虫卵抵抗力极强,在适宜环境中可存活数年。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重度感染时可向上蔓延至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虫体前端纤细部分钻入肠黏膜摄取组织液,后端粗大部分游离于肠腔,机械刺激与代谢产物共同造成肠黏膜炎症、出血及溃疡。
二、传播途径
1. 病从口入: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水、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虫卵可随食物进入消化道。
2. 手口传播:接触被虫卵污染的土壤后,若未规范洗手(尤其指甲缝),虫卵可能经手入口。
3. 环境扩散:感染者粪便中的虫卵污染土壤后,可通过苍蝇、宠物毛发或鞋底等间接污染环境,增加传播风险。
三、感染危害
轻度感染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或偶发的腹痛,往往容易被忽视。重度感染则会出现长期腹泻、体重减轻、贫血、营养不良、发热以及荨麻疹等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此外,并发症的风险不容忽视,可能诱发阑尾炎、肠穿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四、早发现早治疗
检测:粪便检查虫卵即可确诊。
治疗:医生开驱虫药(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按疗程服用可清除成虫。
五、鞭虫的预防
主要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土壤或动物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确保手部各个部位包括指甲缝都清洗干净。勤剪指甲: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缝藏污纳垢,减少鞭虫卵通过指甲进入口内的机会。改掉不良习惯:教育儿童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等习惯,防止将带有鞭虫卵的污垢带入口中。
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蔬菜等食物,如生鱼片、未煮熟的火锅食材等,防止感染鞭虫。洗净果蔬:生吃的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最好用专门的果蔬清洗剂浸泡后再冲洗,也可削皮后食用,以去除表面可能附着的鞭虫卵。注意饮食安全:把好食品采购关,选择新鲜食材,避免购买病死家禽、家畜和不新鲜的水产品。烹饪过程中,注意消毒炊具,确保生熟食品使用的炊具分开。
环境卫生
加强粪便管理: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禁止随地排便,对粪便进行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后再用于农田,避免粪便污染土壤和水源。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减少灰尘和垃圾堆积,降低鞭虫卵在环境中的传播风险。消灭苍蝇、蟑螂等可能传播鞭虫的昆虫。避免接触污染土壤:尽量避免赤脚在可能被粪便污染的土地上行走,如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公园的草地等。在进行园艺活动或户外劳动时,可穿戴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品。
其他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鞭虫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鞭虫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驱虫:在鞭虫病流行地区,可开展集体驱虫活动,每年1-2次,以降低人群的感染率。宠物管理:宠物犬猫定期驱虫,防止其成为鞭虫携带者,避免宠物粪便污染环境。
六、结语:鞭虫虽小,危害却大。牢记“喝开水、洗净菜、勤洗手、管粪便”四要点,切断口—粪传播链;发现腹痛、便血、消瘦,及早粪便查虫卵,规范服药驱虫。人人动手,养成卫生好习惯,守护全家肠道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