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而日益升高,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预防其发生是健康知识宣教重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常用他汀类药物,其在临床一级预防中作用重要,应用时间值得关注。下文从分级预防入手,探讨他汀应用时间,助人们正确认识、科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分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分级预防:(1)一级预防:针对未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习惯或医学干预预防患病。如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增加蔬果摄入,控制体重;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克,女性≤15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达标(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必要时可对高危人群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干预。(2)二级预防:针对已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通过积极医学干预、长期服药、控制血压体重、低盐低脂低糖多膳食纤维饮食,预防再发或进展,降低并发症和残疾率。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他汀类是最常用的降脂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肝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阻止胆固醇生成,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除此以外,他汀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功能等作用,正因为有着这种多面手功能,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药物。
一级预防中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有哪些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在未患病时服用他汀类药物,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分及血脂水平来决定是否启动他汀治疗。
以下几类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已有高脂血症者,若血脂水平达到诊断标准,如总胆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甘油三酯≥1.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即使无心脑血管病史,启动他汀治疗也能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强有力危险因素,尤其是≥40岁的糖尿病人群,无论是否出现血脂异常,均推荐使用中高强度他汀。高危人群可通过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若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超过10%,可推荐使用他汀。如吸烟、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慢性肾病者都属于高风险人群,在动脉硬化形成之前或早期进行他汀干预,可极大降低未来心肌梗死、中风发生的可能性。临床研究还表明,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但出现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仍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使用他汀类药物要注意什么
定期化验血脂及肝功能。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每3~6个月检查血脂及监测肝酶指标,特别是服用初期,即开始治疗第1~3个月期间。
第二,谨防肌肉疼痛。极个别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有发生肌痛、疲倦感,严重时会发生肌溶解综合征等,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第三,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联用。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类、克拉霉素)、抗真菌药物(酮康唑、伊曲康唑)、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HIV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华法林等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方可应用。
第四,不要随意中断药物。他汀类药物的药效需要长期服用才能显现,中断用药很可能出现反弹效应甚至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应遵医嘱长期、规范地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