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乐义 贺丽芳  单位:娄底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2040

肠道里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这些菌群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像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维持着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当这个系统被打破,菌群失衡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从消化不良到免疫力下降。了解菌群失衡的信号,掌握科学的调节方法,才能让肠道菌群“回归正轨”。

肠道菌群:身体里的“隐形管家”

肠道菌群由多种细菌组成,既有有益菌,也有中性菌和少量有害菌,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消化吸收的好帮手:有益菌能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如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帮助肠道吸收营养,同时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免疫防线的组成部分:菌群通过与肠道黏膜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阻止有害菌和毒素侵入身体,同时刺激免疫系统成熟,提高身体抵抗力。

代谢与情绪的调节者:肠道菌群还能影响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代谢健康、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菌群失衡的信号:身体发出的提醒

肠道菌群失衡时,身体会出现一些明显或细微的信号,需要及时关注。

消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表现为时而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增多,时而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进食后容易腹胀、腹痛,吃油腻或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

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衡会削弱肠道的免疫屏障,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伤口愈合速度变慢,甚至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炎症等问题。

其他连锁反应: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即使睡眠充足也总觉得精力不济。部分人还会有皮肤粗糙、长痘,或者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科学治疗:给菌群“调兵遣将”

菌群失衡的治疗核心是恢复菌群平衡,而非简单“消灭有害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益生菌的合理使用:益生菌是补充有益菌的重要方式,其含有的菌株能在肠道定植并发挥作用。服用时需注意水温,避免用热水送服,以免高温杀死益生菌;有些益生菌需要冷藏保存,需按照说明书要求储存。

益生元的辅助作用:益生元是有益菌的“食物”,如低聚糖、膳食纤维等,能促进肠道内原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可以通过饮食补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元制剂,与益生菌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针对病因的治疗:若菌群失衡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感染、慢性疾病等,需要先去除病因。例如,对于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衡,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时同时补充益生菌。

粪菌移植等特殊手段:对于严重的菌群失衡,如难治性肠炎,可采用粪菌移植的方法,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健康的菌群生态。这种方法需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进行,属于特殊治疗手段。

日常养护:给菌群“营造好环境”

科学治疗的同时,日常习惯的调整能帮助肠道菌群稳定,防止再次失衡。

饮食多样化是基础:不同的菌群需要不同的营养,饮食多样化能为多种菌群提供食物。建议每天摄入多种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和优质蛋白,避免长期吃单一食物。

减少菌群的“破坏者”: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高盐食物会促进有害菌生长,应尽量少吃。避免滥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需严格遵医嘱,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熬夜等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肠道的生理节律,影响菌群平衡,因此保持充足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很重要。适度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有利于菌群健康。

不同人群的菌群养护重点

儿童群体:儿童肠道菌群尚未完全成熟,喂养时应尽量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后逐步引入多样化食物,避免过早大量食用加工食品和甜食,慎用抗生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多样性可能下降,消化功能减弱,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同时保持适度活动。

慢性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重点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益生元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辅助调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