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夏季来临,天气转热,人们的生产和户外休闲活动增多,这也是动物致伤的就诊高峰期。有的患者被小型有害昆虫蜇伤,如蚊虫、蚁、蜂、蜈蚣、蜱等。还有的患者被体型大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如犬、猫、猴、熊、蛇、鼠等。
动物致伤不仅会导致局部伤口损伤、感染、中毒、休克,还会引起狂犬病、破伤风、创伤弧菌感染等动物源性疾病,甚至是死亡。
轻症者需就诊用药治疗,控制好伤口感染症状。而严重者全身症状较重,毒素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则可能进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进一步治疗。
早期防范是重点
1. 在进行户外生产或休闲活动时,尽量穿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穿长袖长裤保护皮肤,在物理上起到一定的隔绝作用。在暴露的皮肤部位涂抹驱虫剂进行化学防护。
2. 衣物尽量选择浅色着装和光滑的面料,减少蚊虫、蜂类的攻击和停留。
3. 野外作业或休闲时,不抹香水等芳香类化妆品,避免吸引蜂类及其他飞虫。
4. 避免草地直接坐或躺,应带上隔离垫。
5. 夏季炎热,尽量避免到潮湿、水草丰富的地方,这类地方往往是蚊虫和爬虫的聚集地。
6. 儿童富有冒险精神,更爱探索发现,勿将小手伸入洞穴“寻宝”。
7. 户外携带的美食、甜食或含糖饮料应密封好,避免招来蚂蚁和飞虫。
8. 结束野外作业或户外生产活动后,回到家中可先拍打自己的衣服,将昆虫抖落;还可自我检查皮肤暴露部位有无叮咬处,有无可疑黑虫停留在皮肤上。
如遇蛰、咬伤怎么办
1. 蚊虫叮咬:用肥皂涂抹可迅速止痒消肿;涂抹少量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也具有止痒消肿的效果。
2. 蜱虫:疑似蜱虫叮咬时,勿强行用手拔出或挤压皮肤,应用酒精浸润该部位皮肤,待其松动后用镊子夹住头部,垂直迅速拔出。对于无经验者,只需用酒精浸润该部位,并立即送医院进行下一步处理。
3. 飞虫:飞虫停留在皮肤或衣物上时,不能直接拍打,因为其口器可能会残留在皮肤内,导致伤口感染,最好是轻轻弹走或吹走。
若被叮咬后,使用肥皂水涂抹、冷水冲洗、冰敷等方法同样有效。局部肿胀痒痛切勿抓破皮肤,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等。
4.蜂:避免招惹蜂群,不要站在花丛中,以免惹怒蜂群而招致攻击。若被叮咬后不能拍打,以免毒刺留在皮肤内,可使用肥皂水或盐水涂抹或湿敷伤口。观察20-30分钟,若局部症状缓解,没有继续出现肿胀、皮疹、红斑等现象,且疼痛有所缓解,即可继续自行观察。
但若局部症状继续加重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就医。
5.蛇类:冷静和撤离:不能惊慌奔跑,防止毒素在体内的扩散,逐步移动离开蛇所在的位置,避免二次咬伤;绑扎:在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端)进行绑扎,可以减缓毒素的扩散。注意,绑扎的松紧应该适中,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以防止组织坏死。每次绑扎应持续15-20分钟,然后松开一段时间;清洗伤口:使用流动清水清洗伤口,切勿挤压,以免毒素扩散和局部组织坏死;“三不要”和“一要”:不要自行用嘴吸毒液,不要自行挤压伤口,不要使用酒精或刺激性液体冲洗伤口;要记住蛇的特征,有条件时拍下被咬蛇的照片,有利于为救治赢得时间;立即送往医院或就地拨打急救电话。
犬、猫、猴抓咬伤:不擅自投喂野外流浪狗、猫、猴;不挑逗激怒动物;野外作业或旅游时,在有猴出没的地方,不将食物暴露在外,避免猴抢夺食物时被挠伤;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后,应立即使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若伤口较深,冲洗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并用力挤压伤口周围组织将污血挤出;冲洗完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尽量暴露伤口,以利于污染的血液或动物组织液排出,不擅自进行包扎。若出血不止,立即送往医院;被猫狗咬伤后应尽快进行狂犬疫苗注射,最好在24小时内。伤口严重者狂犬疫苗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同时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