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5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清楚地显示细小病变,减少误诊,已成为疾病诊断和随访中的重要一环。不过,人们对于CT的电离辐射一直存有顾虑。CT检查的辐射大不大?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多久做一次CT检查比较合适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CT检查辐射的神秘面纱,让大家不再谈“辐”色变。
CT检查就是给身体拍切片照片。我们可以将CT检查视作千层饼的制作过程,它利用X射线穿透身体,从不同角度一层一层扫描,就如同把千层饼切成一片片。然后,探测器接收这些X射线穿过身体后携带的信息,并将它们交给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就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重新绘制出身体内部各个层面的图像。通过这些图像,医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人体内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常规放射性检查所采用的辐射剂量单位是mSv(毫希沃特)。根据诊断参考水平推算,中等体型者常见部位接受一次CT检查的辐射有效剂量大致分别为:头部1.8mSv、腹部11.8mSv、胸部6.6mSv、颈椎3.5mSv、盆腔10.5mSv。虽然这些数字看起来不大,但辐射会在体内“累积”,存得多了,可能就会影响健康。因此,我们要听从医技人员的指导和临床医生的医嘱,在检查时做好个人防护,并严格把控好CT检查的频率。
CT防护秘籍:给身体穿上三层“护盾”
为了最大程度上地保护受检者,减少CT检查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医患双方要共同努力,给身体穿上以下三层“护盾”。
必要之“筛”——医生的智慧抉择
做CT检查前,医生要严格做好“把关人”,仔细判断此次检查的必要性。只有当CT检查给病患带来的益处比辐射可能带来的危害大时,才是一次有必要的检查。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个人病史、体格检查、临床化验等来判断是否需要采用X射线检查,并优先考虑选用B超等非X射线的检查方法。只有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且确实怀疑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才选择CT检查。尤其是对孕妇、可能怀孕的妇女、儿童等敏感人群来说,更应严格把关。
需要提醒的是,育龄妇女在做CT检查前,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可能怀孕或计划怀孕,以便医生优化检查方案,保护好肚子里的宝宝。
精准之“盾”——技术的最优调配
在确定要做CT检查后,医技人员就要担当起“管家”的责任,在保证能得到足够诊断信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检查程序,让病患所受的辐射剂量尽可能低。同时,还要对身体一些敏感部位做好防护,如性腺、眼晶状体、乳腺、甲状腺等。
CT检查时,X射线在人体四周都存在,最好采用包裹式屏蔽防护措施,将身体包裹起来,以减少辐射的伤害。需要提醒的是,若医技人员没有主动提供防护用品,受检者要勇敢地提出穿戴需求。另外,除了受检者以外的其他人员不要在机房里停留。
安全之“尺”——剂量的科学约束
我国已建立典型成年受检者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等常见扫描部位的 “标准线”——诊断参考水平。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超过该“标准线”,医疗机构就应采取优化措施,在确保获得必需诊断信息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当然,若辐射剂量比“标准线”低很多,但检查结果无法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同时也没有给受检者带来预期的医疗利益时,也应当调整检查方案。
CT检查频率:在健康与辐射间探寻平衡点
如今,很多人在体检时查出肺部小结节,医生会基于结节的大小、状态等信息给出随访建议,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胸部CT进行比对,来观察结节大小、判断是否要手术治疗,这种随访有利于发现早期肺癌。对于一些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定期随访做CT复查,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有转移或复发,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大家切不可因担心辐射危害而拒绝CT检查,这就如同打仗时因害怕危险而放弃侦察敌情,必然会影响战斗结果,贻误病情。
不过,医生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做一个谨慎的“挑货郎”,尽量选择剂量相对较小的放射学检查,同时控制好两次放射学检查的时间间隔,避免短时间内多次接受辐射。至于是否要做CT检查,还是应当由医生结合临床检查,综合其他风险因素来判断。
CT辐射“双面性”:“大力士”的爆发vs“小蚂蚁”的日常
CT检查时所释放的辐射的确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主要有两种“伤害模式”——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不过,常规的放射性检查并不是洪水猛兽,让我们一一来了解。
确定性效应是辐射导致人体组织损伤产生的辐射效应,它就如同一个“大力士”。当辐射剂量达到一定阈值,“大力士”就会出手,对组织造成损伤,且剂量越高,组织损伤越严重。举例来说,全身均匀急性照射吸收剂量达到3Gy~5Gy(戈瑞,辐射剂量单位),会造成骨髓损伤;5Gy~15Gy会造成胃肠道和肺损伤;>15Gy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这些损伤都是致命的。不过,这些情况一般发生在核爆炸、核事故等极端事故中,如二战时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这些事故中,放射剂量率非常高,短时间照射就会给人体造成严重损伤。
而我们在医院做的常规放射性检查,辐射剂量以mSv计算(1000mSv=1Gy),它就如同“小蚂蚁”的力气,远远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一般不会给身体造成确定性损伤。不过,在个别介入手术中,由于照射时间较长,就像“小蚂蚁”在不断用力,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损伤,此时就需要医技人员悉心做好剂量管理。
随机性效应包括辐射致癌和遗传疾病增加,其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没有剂量阈值。也就是说,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接受的辐射越少越好,这就如同抽奖,抽的次数越少,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
不过,大家不用谈“辐”色变。在生活中,辐射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土壤、建筑材料、空气、宇宙射线、乘坐飞机、吸烟,甚至是日常的食物和饮用水,都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成年人平均每年受到的天然电离辐射剂量约为2.4mSv。
CT检查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医学检查手段。虽然它有辐射,但只要遵医嘱,合理安排检查频率,并做好科学防护,就可以在利用它帮助我们诊断疾病的同时,将辐射对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