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脑卒中,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发病后,不少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从行动自如变得“动不了”,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不过,别灰心,掌握科学的康复小妙招,患者就能逐步从“动不了”迈向“动起来”,重新拥抱美好生活。康复介入,时机就是“生命线”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时间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的48小时,就可以开启康复进程。这是因为,发病早期大脑神经细胞具有可塑性,此时进行康复训练,就像给受损的神经网络重新接线,能刺激大脑神经,促使神经元之间重新建立联系,进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而且,早期康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身体就像一台长期不运转的机器,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问题。肺部感染会加重呼吸困难,影响身体康复;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疾病;压疮则会让患者疼痛难忍,还可能引发感染。早期康复训练,比如定时翻身、活动肢体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
被动运动,为肢体注入“活力剂”当患者肢体无法自主活动时,被动运动是激活身体机能的重要方法。家属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
对于上肢,先从肩关节开始。家属一手稳稳托住患者肘部,另一手轻轻握住手腕,缓慢地将患者手臂上举、外展、内收,每个动作重复5 - 10次,感受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张力。接着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旋转等动作,动作要轻柔缓慢,就像微风拂过花瓣,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关节损伤。
下肢的被动运动也很关键。髋关节可以做屈髋、伸髋动作,家属握住患者大腿,像钟摆一样带动关节活动;膝关节进行屈伸训练,活动腿部肌肉;踝关节进行背屈和跖屈活动,防止关节僵硬。每天进行2 - 3次被动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5 - 20分钟左右。被动运动就像给肢体做了一次“活力按摩”,能够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为肢体恢复自主活动能力创造条件。
主动助力,逐步增强肢体“力量值”当患者肢体有了一点点自主活动的迹象时,主动助力运动就该登场了。患者可以借助家属或者康复器具的力量来完成动作。
比如,患者想要抬起手臂,但力量不足,家属可以像“隐形助力器”一样,轻轻托住患者的手臂,给予适当的助力,帮助患者完成抬臂动作。随着患者肌肉力量的逐渐增强,家属要像“逐渐退场的教练”一样,慢慢减少助力,让患者自己承担更多的力量。还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让患者握住,进行手臂的伸展和屈曲运动。弹力带的阻力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控制能力。
平衡训练,筑牢行走“根基”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先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让患者坐在床边或者椅子上,双脚平稳地放在地上,家属在旁边保护。一开始,患者可能只能保持很短时间的坐位平衡,身体会不自觉地晃动。这时,家属可以通过语言提示或者轻微的身体接触,帮助患者调整重心,保持平衡。随着训练的进行,患者坐位平衡能力会逐渐提高,可以尝试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训练,比如将身体重心缓慢地移向左侧,再移回中间,然后依次移向右侧、前方和后方。
当患者坐位平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了。家属先帮助患者缓慢站起,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可以扶着固定物体。在站立过程中,让患者感受身体的重心变化,尝试自己调整平衡。刚开始站立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几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平衡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为后续的行走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掌握这些康复小妙招,从早期介入到被动运动、主动助力,再到平衡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从“动不了”逐渐走向“动起来”,重新找回生活的活力与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