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其危害不仅在于心脏功能受损,更在于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倍,且这类卒中往往更严重,致死率和致残率更高。本文将从房颤与脑卒中的关联、风险评估及科学防治策略三方面,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的预防指南。
一、房颤为何成为脑卒中的“隐形推手”?
1.病理机制:血栓形成与脱落
房颤发生时,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无序颤动,导致血液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淤滞,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便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数据显示,约20%的脑卒中由房颤导致。
2.高危人群特征
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生活习惯不良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熬夜;
老年群体: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
二、风险评估:精准分层,个性化预防
1.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工具,通过以下指标量化卒中风险:
·C:充血性心力衰竭(1分)
·H:高血压(1分)
·A2:年龄>75岁(2分)
·D:糖尿病(1分)
·S2: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2分)
·V:血管疾病(1分)
·A:年龄65-74岁(1分)
·Sc:性别(女性,1分)
评分结果解读:
·≥2分:高风险,需长期抗凝治疗;
·1分:中风险,结合其他因素决定:
·0分:低风险,定期监测即可。
2.左心耳结构与血栓风险
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源于左心耳。通过经食道超声或CT检查评估左心耳形态,可辅助制定干预策略
三、科学防治:三级预防策略
1.一级预防:控制房颤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高血压是房颤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糖调控:糖尿病患者需维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低盐低脂,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绿叶蔬菜);心阳虚者宜食生姜、桂圆,心阴虚者推荐百合、银耳。
·运动: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
·戒断诱因:严格限酒(酒精是明确诱因)、戒烟、改善睡眠呼吸暂停。
2.二级预防:抗凝治疗与心率控制
(1)抗凝药物选择
传统药物: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维持2.0-3.0);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无需频繁监测,出血风险较低)5 18。
注意事项:
-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联用,以防消化道出血;
-手术前需遵医嘱暂停药物。
(2)心率与节律控制
药物控制:B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草)可降低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
射频消融术:适用于阵发性房颤,通过导管消融病灶恢复卖性心律,成功率约80%。
3.三级预防:手术与新技术应用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微创介入封堵左心耳,适用于高卒中风险且无法长期抗凝者(如出血倾向患者)。研究显示,该技术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 。
“一站式”治疗:结合射频消融与左心耳封堵术同时解决心律异常和血栓风险。
四、早期筛查与监测
1.筛查手段
心电图:最简便有效,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
动态心电图(Holter):捕捉阵发性房颤。
家庭监测设备:智能手环、便携式心电仪可辅助发现无症状房颤。
2.症状识别
房颤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但约30%患者无症状,直至卒中发生才确诊。突发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言语不清、视物模糊;
剧烈头痛伴呕吐。
五、患者管理:医患协同,长期随访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用药、INR值(若使用华法林)、血压/血糖数据。
·定期复诊:每3-6个月评估抗凝疗效及出血风险。
·紧急处理:轻微出血(如牙龈出血)可调整剂量,严重出血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结语
房颤相关脑卒中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通过科学评估风险、规范抗凝治疗、积极干预基础疾病,以及合理应用新技术,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生风险。2025年“中国房颤日”主题“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再次提醒我们:早早治,方能“房”患于未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