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在医学界,很少有药物像糖皮质激素这样令人又爱又怕。它既能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挽救呼吸,也能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摆脱关节剧痛;但“满月脸”“水牛背”等副作用,又让不少人谈之色变。事实上,糖皮质激素是一把需要科学驾驭的“双刃剑”,只有真正读懂它,才能合理发挥其治疗价值。
一、什么是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生理状态下主要影响物质代谢;应激状态时,大量分泌,使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强烈刺激;药理剂量时,除影响物质代谢外,还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价值:不可或缺的“救火队”。
1.替代疗法: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如:脑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2.急性严重感染:在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利用其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因使用后可减弱防御功能导致病毒扩散,所以病毒感染一般不宜使用。
3.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利用其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缓解症状。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如肾病综合症)、器官移植、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过敏药无效时。
4.解除炎症症状及抑制瘢痕形成: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可防止或减轻脑膜、胸膜、关节、心包等重要器官的炎症损害,在炎症后期能抑制粘连和瘢痕过度形成。
5.血液病:用于治疗部分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但疗效多为短暂缓解,停药后易复发。
6.皮肤病:利用其抗炎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接触性皮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7.眼部疾病:局部应用于治疗多种眼部炎症,但需由医生权衡利弊后使用。
8.脑水肿:在减轻或预防寄生虫、新生物所致水肿方面,具有治疗价值,但对创伤或脑血管病所致的水肿效果不佳。
9.急性脊髓损伤:在损伤发生的24-36小时内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三、糖皮质激素的阴影面:利剑背后的风险。
1.代谢紊乱: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外貌改变(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等)、水盐代谢异常(水钠潴留、低血钾等)、糖脂蛋白质代谢异常(高血糖、高血脂、负氮平衡等)、骨质疏松。
2.诱发加重感染:因其抑制机体防御功能,但不抗病原体。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水钠潴留和血脂升高,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4.消化系统并发症: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
5.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早期可能引起胎儿畸形,大剂量使用可抑制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导致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6.眼部并发症:可导致白内障和青光眼。
7.神经系统与精神症状:个别患者有精神或行为的改变,尚能诱发精神病或癫痫。
8.停药反应: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现象(原病复发或加重)与停药症状(肌痛、关节痛、发热等),需要逐渐减量。
四、科学驾驭:如何发挥最大疗效并规避风险?
严格遵医嘱:糖皮质激素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定期监测:长期使用者需要定期检查血压、血糖、骨密度等指标。
3.最低有效剂量:遵循“最低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
4.不可突然停药:长期用药后需要逐渐减量,让肾上腺皮质功能逐步恢复。
5.理性看待:既不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治疗,也不应盲目追求“神奇效果”而滥用。
糖皮质激素既不是“万能神药”,也不是“有害毒物”,它的价值取决于“如何使用”。认识它的作用与风险,摒弃“谈激素色变”的偏见,理性对待、规范使用,才能让这把“双刃剑”真正为健康服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